林徽因,这位民国才女,几乎象征了一个时代的色彩:文采出众,容貌惊艳,相比杨绛、张爱玲等人,她还是一位建筑师。
相比于诗人、作家的身份,林徽因更看重的是自己在建筑方面的成就,16岁便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梁思成也正是在她的感召下,走上了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艰辛而伟大的道路。可以说,没有林徽因,中国就错过了梁思成这位优秀的建筑师。
1928年毕业回国后,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一直致力于发掘和保护中国古建筑,是这一学术领域的先驱,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规划的设计。林徽因对国家建筑事业的贡献,让她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建筑师的称号。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逝世后,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有“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墓碑下方,有一块汉白玉,上面雕刻着一个美丽的花圈。这是国家为了悼念她,特意用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试雕的样品制作的。相信这样的安排,是对林徽因最大的认可。
然而如此隽永、精心雕琢的墓碑,还是没能逃过文革的浩劫,林徽因的墓碑被砸毁,“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几个字几乎看不清,汉白玉也遭到严重损毁。
面对这惨状,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心痛不已,但他并未主张修复。文革期间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林徽因墓处于无碑文状态,直到2003年才得以修复。
据说林徽因墓碑修好后,她的儿女上墓祭拜时都忍不住落泪,可见他们一直希望给逝去的母亲以尊严和尊重。那么梁从诫为何不主张修缮呢?
梁从诫曾在《蓦然四月临人间——追忆我的母亲林徽因》一文中写道:“十年浩劫,清华红卫兵不放她(建筑师林徽因之墓)走,上面的字被他们砸掉,至今没有修复。作为她的后人,我们想,或许留在那里,当一个无名之辈的墓,也未尝不可?”这段话道出了他不修的原因。一是不想惊扰母亲的安宁,二是希望后人能以此为鉴,让这座无字碑,永远提醒世人不要忘记这十年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