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双凤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交界口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双凤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灵魂归何处?——秦汉墓葬壁画中的升天图像

发布时间:2024-07-02 20 浏览: 59

秦汉墓室壁画_壁画秦汉墓室图片_秦汉墓葬壁画的功能及思想性

壁画秦汉墓室图片_秦汉墓室壁画_秦汉墓葬壁画的功能及思想性

灵魂去哪儿?

——秦汉墓葬壁画中的升天图像

︱唐宇︱

古人长期以来向往仙境,追求长生不老,先秦文献中就有“长生之道”和“长生不老之道”的记载。“欲通神明,宫阙衣裳莫如神明,不然神明不来。”在墙壁上描绘仙人神像,人为地营造仙境,实现升仙的愿望,这是秦汉时期的说法。 早在东周时期,楚国先王庙宇、贵族宗祠等“妖化天地山川诸神”,西汉鲁国灵光殿“画天地诸生灵、奇异之物、山海诸神”,东汉益州郡守府邸“皆有雕、画山神海灵、奇鸟异兽”,都是文学作品中升仙思想的直接表现。

秦汉时期的长生不老观念也从长生不老转变为死后升天,再到长生不老。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获得长生不老药的愿望一次次破灭,迫使人们把升天的希望带入墓室,或涂上绚丽的色彩,或用砖石镶嵌出自己向往的世界。似乎就是这样,神物也能降临。秦汉中高等级的墓室,往往划分为正厅、储藏室、厨房、厕所等平行的空间。正厅里堆放着棺木,形成多个时刻贴近墓主人肉体和灵魂的空间。棺木上的图像应该看作是墓室壁画的延伸,与墓壁上的图像在形制、题材和思想上是一致的。

秦汉墓室壁画_秦汉墓葬壁画的功能及思想性_壁画秦汉墓室图片

河南永城市石园村梁王墓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秦汉壁画墓葬之一。作为一座开山开凿的诸侯王崖洞墓,壁画主要绘于主室。主室上方绘有龙、虎、怪兽、凤凰、云纹等图案。青龙体型巨大,鳞片以点彩画法绘成,伸展的四肢或踏云或展翅。南、西壁绘有仙山、朱雀、豹子、灵芝等图案。三幅壁画均采用几何边框装饰,无论从形式语言还是题材上看,明显是模仿漆棺装饰。据此,郑彦认为墓葬壁画与棺材画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何面对生死,是人类的终极命题,萦绕在秦汉人的思想和意识中。长生不老、升仙成为当时摆脱生死烦恼的人生追求,并以图像的形式封存在历史的记忆中。作为“视死如生”的墓葬艺术,成为能够直接反映秦汉人升仙追求的重要物证。梁王墓中的仙山,正是古人希望达到的归宿。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第三层红地漆棺左幅画像中,两条龙相对之间,也绘有类似的仙山。 葛兆光指出,自战国时期以来,中国就形成了关于神仙居住的“山”和“岛”的故事,以昆仑山、蓬莱岛为代表,是一个神秘奇妙、神奇恍惚的理想世界。

《诗名·诗长游》云:“仙人老而不死,谓之仙。仙即迁,迁入山中,故作此字,以喻山边之人。”古人认为仙人与山有密切的关系,仙人的外貌是“肤如冰雪,婀娜如处女”。其中,东海三山——蓬莱、方丈、瀛洲,相传为仙人居所,但被浩瀚无垠、变幻莫测、海市蜃楼密布的海洋所隔绝,神秘莫测,难以跨越。因此,沿海齐地出现了专门拜见仙人、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的方士,他们对仙山仙境的描述惟妙惟肖。 因此秦始皇资助他们数次渡海求仙,五次东巡“祈名山神明延年益寿”。其成仙期望不言而喻。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可以推断陵墓上方可能绘有天象图,不排除有升仙壁画。天象图所绘云气、升仙图,是当时仙境的普遍表现。《庄子》中提到,成仙需要“驾云驾龙,游四海之外”。 西汉早期南越王墓中,前室的天花板和四壁也用红黑色绘有连绵起伏的云气图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越王对于仙人观念的热衷。

秦汉墓葬壁画的功能及思想性_秦汉墓室壁画_壁画秦汉墓室图片

江苏省沛县岐山一号汉墓棺椁东侧壁画正面拓片

汉武帝一生追求长生不老,热衷于黄老仙术。他接受了齐国地方文人“欲通神明,宫室衣裳不可形似神明,不然神明便不来”的劝告。他在宫室墙壁上画云气车辇,画天、地、太乙诸神。由于“神仙喜居高楼”,汉武帝便修建了许多高楼大厦。楼上用金、铜铸接露盘,仙人掌中捧着玉杯,接云中甘露,似乎用玉片服下便能长生不老。汉武帝处处仿效仙境,甚至在长安城西的皇家园林上林苑昆明湖中修建了玉章台和石鲸。 湖两岸“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犹如无边银河”,并用土堆砌成太液湖岛,象征东海神山。

河北满城中山景王刘胜墓出土的博山炉,圈足炉座以嵌金工艺,形成连绵云纹。其上的炉柄雕有三条盘绕腾飞的蟠龙,龙头托住炉身;炉身下部嵌金流云,上部与炉盖相扣,形成层层耸立的群峰,其间有瑞鸟瑞兽出现。当炉中燃烧树脂般的香料时,袅袅炊烟便可从山间空洞中升起,萦绕在炉身,弥漫在室内,犹如隐于海中的仙山幻境,堪称仙山的微缩版。因升天理想,以建筑、雕塑、绘画的形式凝结于日常生活之中。 也因为在现实中,甘泉宫、上林苑等皇家园林,博山炉、天马玉雕等工艺品中,经常能看到描绘仙境的画面,所以人们在修建陵墓时,自然而然地加以仿造。

汉武帝东巡海洋,西拓边疆,还派遣方士到东海仙山求仙药,还西探西王母仙境。在西汉中晚期洛阳卜千秋墓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存最早的秦汉时期的西王母形象。她头戴胜利杖,端庄高贵,宛如当时的贵妇。这是汉代人根据自己时代的审美特点和服饰习惯重新塑造的神仙形象。 不同于《山海经·西山记》中“西王母形似人,豹尾虎牙,善嚎叫,披发冠冕,为司天邪神,五残”的恐怖形象,此时居住在昆仑山的西王母,因拥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而受到追求长生不老、升仙之人的追捧,自然而然地成为汉墓壁画中的中心人物,地位最高。

昆仑山信仰随着中原王朝对西域的开发而获得了更多的想象。西王母及其山上仙境在汉代升仙思想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受到汉代各阶层的普遍崇拜。其时代相当于江苏沛县岐山一号石墓,为西汉末年到王莽时期。东壁正面画像从左至右依次为诸神祭祀西王母图、射鸟图、击鼓图、打斗图等; 西壁正面画像有楼阁六局图、大门图、车马行进图、乐舞图、厨房图等,表现的是祭拜西王母、升天的活动场面。

其实,此种图像类型在西汉晚期鲁南、苏北一带的画像石棺上广泛存在,乐舞、狩猎、灶、六博等元素随西王母图像出现,成为固定的图像模式。上述画像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当时确实存在以乐舞、狩猎、灶、六博祭祀西王母的仪式,表达了人们对西王母的崇拜和对升天的期盼,对东汉时期的升天观念产生了直接影响。如滕州西湖口村曾出土两块类似的东汉早期画像石,图像主题与前作一致。 画面主要用几条横线分成几个区域,从上到下依次为人头蛇身的西王母及其侍女、以鼓乐为中心的杂技、乐舞和厨房活动。其中一副棋子的右下角,打六博的两人分别刻有“五羊围”和“凉城城”的称号。

西汉末年及新莽前后西王母崇拜的广泛流行,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渴望升天,另一方面是王莽利用西王母的神力,重视王母复辟,推行新莽王朝“君权神授”的正统思想,使西王母信仰得到官方的尊崇。东汉延续了这一传统。据《太平御览》卷五百二十六《礼记·祭祀》引《汉书·遗训》记载:“石室祭祀西王母已到位,石官长官二千人,祭祀西王母。”西王母成为各地祭祀的重要神祇。 李肃认为,上述图像表现的是地方官员进行的“歌舞祭祀西王母”的世俗宗教活动。

虽然西王母信仰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但直到汉代才成为普遍信仰。从墓葬艺术来看,东汉时期可视为西王母信仰的巅峰时期。据一些学者统计,陕北地区汉代浮雕石墓中,约有一半左右刻有西王母图像。如陕西绥德四十里铺田阳墓永元四年(公元92年),前室后壁正中有一横匾,匾额上刻有各种乐舞。 日月两端,绘有墓主升天图,前导者为翼人,骑鹿,驾云车,飞鸟驱赶,其后有西王母天宫图,侍女服侍,还有九尾狐、三足乌、玉兔捣药图。

此外,西王母形象在画砖中也广泛见。河南新野、四川新都、彭州、德阳等地出土的东汉画砖,多为未经科学考古发掘的出土实物,信息丢失较为严重,从墓葬画面的整体布局难以推断其含义。但1962年河南新野发现的东汉晚期画砖墓,有六伯仙人、击鼓、举掌、羽人兽斗等画砖,以及两块描绘西王母形象的画砖。墓室墙壁上的图像可能使当时的人们产生了死后希望升入西王母仙境的观念。

新津县豹子山崖墓1号棺木图片

遵从内心的渴望的依据是什么?

秦汉墓葬壁画的功能及思想性_壁画秦汉墓室图片_秦汉墓室壁画

那么,墓主人又是怎样到达理想世界的呢?卜千秋墓主室脊上的长卷画,从西向东,依次绘有伏羲、墓主人夫妇分别骑着凤凰和蛇、九尾狐、蟾蜍、玉兔、仙人(西王母)、白虎、朱雀、飞莲、青龙、捧节羽人等,穿梭于太阳、月亮和流云之间。画中内容应与墓主人死后升天有关。灵魂乘着凤凰和蛇,在捧节羽人的引导下,进入西王母仙境。这种依靠神兽实现灵魂升天的方式,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就已出现。 河南濮水西水坡45号墓墓主左右两侧的龙虎纹是用蚌壳制成的,张广志将其解读为帮助死者升天的三根高跷的形象。其后的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人兽像,商代青铜器中的虎食人罐、龙虎瓮,战国帛画中的骑龙人、龙凤人像等,都体现了古人借助神兽力量升天的思想和传统。

担任引路人的羽人也是汉代艺术中常见的形象,他肩上长着翅膀,腿上长着羽毛,耳朵大大的,基本造型是人鸟结合。何西林认为,汉代羽人可能脱胎于楚文化,他的思想可能源于战国中后期楚国逐渐流行的长生不老观念。在汉代墓葬和寺庙建筑、棺材和陪葬品、各种随葬品中,羽人随处可见,可见当时羽人是多么的流行。 除上述汉代卜千秋墓外,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第三号漆棺棺面、洛阳千井头西汉壁画墓主室脊顶、陕西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墓室后壁上端、陕西定边蒿滩新莽前后壁画墓墓室西壁、陕西靖边曲树​​蒿新莽壁画墓前室顶部、辽宁锦县营城子二号东汉壁画墓主室北壁、河南密县大虎亭二号东汉晚期壁画墓墓室穹顶、陕西绥德四十里铺永元四年(公元92年)田豫墓前室后壁横匾、河南南阳齐林岗东汉晚期画像石墓室顶、山东安丘董家庄东汉晚期画像石墓、沂南北寨东汉晚期画像石墓等处,都表现了仙界中的翼人形象。这些翼人当时主要担负着引导人成仙、赐药、导气、延年益寿、祭祀娱神、消灾避祸等职责,是秦汉时期人们祈求长生不老的主要方式。

四川郫县(今郫都区)新生二、三号东汉砖室墓一号石棺盖上刻有龙虎戏玉图,中间穿插着牛郎织女的形象。护头刻有西王母坐在龙虎宝座上,护足刻有伏羲、女娲图。棺身左侧为敖山图,右侧为与西王母信仰有关的昆仑山仙境图,上面还刻有六伯仙人、三马车、凤凰、鹿等瑞兽形象,与仙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棺身另一侧则绘有一辆马车由右向左驶向天门方向,通往上述仙境。石棺画像表现的是墓主死后乘马车通过天门、升天的过程。2号石棺的棺头和棺足分别刻有凤凰和伏羲、女娲。石棺一侧为双阙阁图,另一侧则以西王母为中心,仙人下六局,周围有九尾狐、三足乌等瑞兽。此幅图像虽然没有表现墓主乘马车前往天门,但其升天寓意是不言而喻的。 新津县豹子山东汉崖墓1号石棺棺头为门前引路人图,足为伏羲、女娲图。棺身一侧为车辇图及行旅图,墓主乘车即将进入天门,棺身另一侧为仙境六局弹琴图。

石棺制作者有意遵循空间顺序,表现墓主人走向天门,希望进入以西王母为中心的仙境。在这里,西王母高坐在龙虎宝座上,周围环绕着九尾狐、三足乌等瑞兽和六道仙人。四川地区的工匠往往没有采用完整的图像体系,西王母往往不出现在整个石棺图像中,但从九尾狐、三足乌、六道仙人的瑞兽形象来看,仍可判断这些石棺图像虽然经过简化,但升天的思想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墓主人也可以乘坐马车前往理想的仙境。

秦汉墓葬壁画的题材在早期与升天思想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繁荣,人们普遍接受儒家思想,社会上盛行丧葬习俗,壁画中更多关注儒家的忠、孝、节、义思想、墓主人的生活体验、娱乐享受等。西汉中晚期以来,不断出现庄园壁、宴饮厨卫、乐舞农猎、侍从胥吏、骑马出行等历史故事和描绘现实生活的画面。与升天思想相关的题材虽然进一步减少,但仍占有相当的比例,说明东汉时期升天思想已经盛行。 东汉灭亡,中原乱世,大批豪族贵族移居河西、​​东北、江南等地,汉文化深深影响周边地区,并在当地墓葬壁画中盛行,形成了既承袭中原传统又带有地方色彩的升天画面。

新津县豹子山崖墓1号棺木图片2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