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知道,繁体字和现代字的书写顺序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对联还是古书,汉字都是从左边竖着写的,而现代简化字都是从右边横着写的。
很多人以为这跟使用毛笔有关,但现代台湾、香港的书籍,很多还是用竖排左行,简繁体字的差异并不是关键,近年繁体字横排越来越普遍。
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并非个例。世界各地的书写方向大不相同。阿拉伯文是从左边水平书写的,而使用拉丁字母或西里尔字母的欧洲文字都是从右边水平书写的。许多文字都经历了方向的变化:
为什么有些汉字是从左往右写,而有些则是从右往左写?哪个方向更合理?与哪些因素有关?
事实上,答案并不复杂。
任何你想要的方向
左撇子、右撇子、黑人、白人、黄种人……这些因素都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从纯生理的角度看,人们对阅读方向并没有明显的偏好。
曾经有一项实验针对法国和叙利亚的儿童和成年人,测试他们观察事物的方向偏好。
实验对象均为右撇子,学者们让他们画出人脸、汽车、各种工具、小动物等的侧面图,并数出画的是朝左、朝右、还是朝正面。
例如,左侧(向左倾斜)更多,还是右侧(向右倾斜)更多?
如果让您从侧面画一条鱼,您会把它画到左边还是右边?
实验结果显示,两个文化地区的六岁儿童都没有方向偏好,既不偏左也不偏右。但从八岁开始,法国人开始偏向左边,叙利亚人则开始偏向右边。
这与法语和阿拉伯语的书写方式一致。
在另一项实验中,母语为英语或希伯来语的成年人被要求按时间顺序排列一组图片(例如,一个人逐渐变老)。英语使用者倾向于从左到右排列图片;希伯来语使用者倾向于从右到左排列图片。而库克语(澳大利亚土著语言)使用者则倾向于从东到西排列图片,无论他们面朝哪个方向。
当然,我们知道英语是从左到右阅读和书写的;希伯来语是从右到左阅读和书写的。
这与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不同,有学者推测绘画等“右脑”活动应该会产生“左脑”偏好,但实验中并未发现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
人们对阅读顺序的左右偏好更有可能由书写方向决定:在读写右手文字的文化中,例如英语和法语,人们更喜欢用左手阅读;而在读写左手文字的文化中,例如阿拉伯语,人们更喜欢用右手阅读。
事实上,不同古代语言的书写顺序并不相同,这恰恰说明人类对于方向并没有天生的偏好。有些古代书写方向在现代人眼中甚至相当“违反直觉”。不仅如此,文字历史演变中方向的变化也非常随机,很少有普遍的规律可循。
顽皮的写作顺序
在古代,书写顺序远不止左右横竖,可以任意组合,甚至可以以圆圈书写。
古埃及象形文字(一般理解为“象形文字”)相当变化无常:它们可以左写也可以右写,可以竖写也可以横写:
象形文字大多为横写、从左到右,但在与图像一起设计时,象形文字的书写方向受制于整个建筑框架,阅读方向则以壁画上人物、动物象形文字所朝向的方向为准。
带有文字的埃及壁画
例如在库努姆霍特普墓的壁画中,文字基本作为画作的装饰和补充而存在,为了配合壁画,画中文字采用从两边向中间、绕一圈的阅读顺序,有横的、竖的、左的、右的多种方向。
另一种古代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原本是垂直书写且用右手书写的。大约公元前 2000 年,它突然改为水平书写且用右手书写,这可能是由于书写工具的变化。有趣的是,从垂直书写变为水平书写后,所有楔形文字符号也都旋转 90 度并“平放”。
从象形文字到楔形文字的转变
古埃及和苏美尔文字的“后代”——腓尼基字母、早期希腊字母、希伯来字母都是左侧横写。腓尼基字母有22个字母,没有元音,只有辅音。希腊字母则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增加了元音。此后,希腊字母逐渐采用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犁写法”,即从右向左开始,换行时换到从左向右,如此反复,就像犁地一样。但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腊字母突然改为右侧横写。不写元音的希伯来语则一直保持左侧横写习惯。
这些变化并不难理解,理论上书写顺序可以选择左或右,但在实际操作中,还会受到当权者的命令、书写材料的变化、语言结构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加拿大媒体专家德霍夫在《文化皮肤:现实社会的电子克隆》一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解释:人眼向左看时,识别语言结构的速度更快,向右看时,识别语言顺序的速度更快。无元音时期,读写腓尼基字母的最大困难是理解语言结构,因此是从右向左阅读;希腊字母引入元音后,识别顺序就成了主要问题。因此,希腊字母是从左向右阅读的。
汉字书写顺序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书写顺序的演变。
古汉字书写顺序
中国人一开始并没有竖着、左着写。
中国人起初喜欢对称,书写顺序也是为了这个目的。从最早的陶文到壁画、玉雕,象形字都是横着写,竖着写。甲骨文有“左骨占卜在右,则占卜在左;右骨占卜在左,则占卜在右”的说法。
甲骨文在不同位置的书写方向不同,根据位置而变化。龟甲上的甲骨文大都遵循“从中间向两边”的规律,先沿中缝从上往下书写,再沿中缝左侧向左书写,再沿中缝右侧向右书写。
当然,甲骨文的书写顺序也有例外,有的横着向左或向右书写,有的以“龙摆”式来回书写,有的则以圆圈书写。
但随意的书写方式并没有多大用处。商代甲骨文中,大部分字都可以左写或右写,比如下图中上方的两个字,都是“人”。有些字甚至可以倒写或“卧写”,比如下图中下方的两个字,都是“五”。它们必然长短不一,这对于甲骨文刻字来说勉强可以接受,但不适合写长文。
甲骨文中的“人”和“五”字
随着汉字逐渐规范化,书写方式、书写方向也逐渐固定下来。
自商周以来,竖写是大多数文字体,金文、石文、玉文也以竖写为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小国出土的文物也选择竖写、向右书写,但并没有成为主流。最终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了文字体系。
但为什么中国人的祖先都一致喜欢竖着写、左着写呢?
一种解释是,中国人使用的书写材料原本就适合竖写和左手书写。龟甲和兽骨是用右手刻的,更适合从右边开始,也更适合刻竖笔。用毛笔和纸写汉字后,先左后右,从右边开始也更利于手臂的运动。即便如此,袖子也会掠过已经写好的字,但竖写和左手的习惯仍然保留了下来。
另一种解释与书写材料有关。在纸张发明之前,中国主要的书写媒介是竹简。竹简究竟是“先写后编”还是“先编后写”,专家们仍在争论,但无论哪种方式,竖写在左侧都更为有利。如果是“先编后写”,那么为了将未写字的卷简放在左侧,竖写在左侧就成了唯一的方法。如果是“先写后编”,那么用左手拿简的动作更适合竖写简牍。
有学者将此归因于中国《易学风水》的左右偏重论。风水学中确实有“阳龙左平,阴龙右粗”之说,但在易学普及之前的商周时期,竖书、左书竖行的习惯已初步形成。易学的左右偏重论无法解释这一切。
但究竟选择竖写左行的具体原因,谁也无法真正请我们的祖先出来谈论。总之,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除少数受少数民族影响而采用右行书写的敦煌文献外,左行书写的习惯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直到另一场强大的“统一写作”运动。
简化汉字
最初,向左还是向右是一个学术争论的问题。
民国时期,钱玄同等人主张汉字横写。钱玄同说:“而且用右手写字,必须从左向右写。无论汉字或西洋字,一笔很少从右向左写。汉字都是从右写,实在笨拙。如果照着西洋的写法,从左向右横写,就没有什么不方便了。”
“转”的先驱者给出的理由包括:人的视觉特点决定了横写比竖写好;为了便于和西方语言混合,统一阅读,中文最好是右横右写。
1904年,严复出版了一本英语语法书《英汉释义》,这是中国第一本完全采用右横排的出版物,也是第一本使用英文标点符号的书籍。但这一尝试并未得到广泛采用。大多数书籍仍然采用左竖排。
1949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20世纪50年代,随着汉字的简化,汉字的书写顺序也发生了变化。
20世纪50年代初,郭沫若、陈嘉庚等人提出将中文左竖式改为右横式。1955年10月,教育部、文革委员会联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建议将印刷品一律改为横式。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和各地方党报正式改为右横式,只有少数标题和文章采用竖式。
1955年和1956年的《人民日报》
其实,这次文字改革会议只是提出建议:“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行报刊、图书横排版。建议国家机关、部队、学校、人民团体推行公文、函电横排版。”
但这个建议的效果是惊人的,横版右派报纸很快就得到了推广。
书籍横版印刷的发展速度更快。时任人民出版社第一副社长的叶来时对横版书籍推崇备至。他在《决议》颁布前就坚持论证横版印刷的优点,并在出版社内部大力推广横版印刷。文革期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横版《红宝书》将横版中文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因此,进步的横版印刷牢牢占据了上风。
当然,这种逐渐的改变一直持续到90年代,随着教育和传媒的普及,今天中国大陆大部分领域的中文刊物都是横排、靠右的。
现在港澳台地区一般中文书籍都是横版和竖版的。科学书籍因为涉及到公式的排版,所以多是横版的。上图是香港的语文课本。下图是直接用英文写的数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