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双凤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交界口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双凤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1957年,萧红“回国”

发布时间:2024-06-29 09 浏览: 37

关键词:萧红

银河革命公墓_银河公墓革命历史_银河公墓2021

1957年8月3日,广州文艺界在深圳罗湖桥接收了香港作家萧红的骨灰。

我在2021年11月3日发表于《中国读书报》的《萧红“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称号三十三年追踪调查》一文中,向学界同仁和读者介绍了这三十三年的追踪过程中,在档案文献部门没有任何记录的情况下,所获得的第一手史料。特别是从未公开过的萧红的战友、左翼前辈、关键当事人的亲笔信原件首次公开,从而形成了具有法律性质的证据链,从源头上证实了党中央在1981年春授予萧红“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称号的历史真实。

然而读者不知道的是,早在1957年,党和新中国政府就给予了萧红前所未有的关心、尊重和高规格的待遇。

一石激起千层浪

萧红不幸在香港因病去世14年后,1956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香港《大公报》诗人陈藩的诗,介绍了萧红墓的惨状,并呼吁文艺界采取措施,将萧红墓迁回大陆。

这首诗的标题是《萧红墓前现状》,开头是这样的:

年年海边看春光,每过一座孤坟,便歇一拐。黑水白山故乡的梦渐渐淡去,旧情随树上芳草而去。浩瀚波涛不送归帆,智慧的骨骸怎能被泥土封住?生死场已成安乐之地,又何必再没有萧红停留的空间!

紧接着,陈帆先生写道: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女作家萧红在香港病逝,在一片混乱中,她被草草地安葬在浅水湾头。那里面朝大海,到处都是红影树,浓浓的春红花开得正盛,绿叶浓荫蔽日,可以说是‘花巷’。我每次去浅水湾,总会去看萧红墓。那里的自然环境虽然还不错,但由于当时埋葬得仓促,没有石碑,也没有坟墓,只有用水泥砌成的圆形。过往的人们大概不知道,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就埋葬在这里。”

银河革命公墓_银河公墓革命历史_银河公墓2021

“战后初期,圈内有一棵孤树,高约十尺,虽孤寂,却也有自豪感,望着它,总让我想起那位体弱多病的小红。但三年前我去看时,连孤树都已砍伐一空,只剩下野草。今年夏天我去看时,情景更是惨不忍睹,墓地已被填平,上面搭起帆布棚,当作卖汽水、食物的摊位,日日被人踩踏,满是泥土。因为浅水湾是香港的泳滩之一,每年都会在这一带搭起许多“泳棚”,因此到处都是汽水、食物的摊位。”

“我觉得,让这位我国著名女作家的坟墓被毁在这里,并不是我们表达敬意的方式吧?所以我写了这首诗,希望至少能引起文艺界的重视,尽力让坟墓搬迁。当年生死相依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祖国建设繁荣之地,是时候带萧红回去看看了,对吧?”

一石激起千层浪!

陈凡的呼吁不仅引起大陆文艺界的强烈反响,还引起了高层的重视。

继陈藩之后,1957年,萧红在港时的好友、香港著名作家叶灵凤也写了一篇《上海滩十五年的孤独》文章。文中指出,当年春天,朋友们发现“萧红墓已被践踏至不堪忍受的程度”,大家商量解决办法。有人建议他出来做个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同年3月,叶灵凤在香港中英协会发表题为《关于萧红女士一事》的演讲。

说起迁墓一事,诗人陈藩在人民日报上的呼吁固然有推动的积极因素,但要急迫迁墓的主要原因,还要追溯到陈藩呼吁之后的第二年春天。当时,那一带土地的承租人香港酒店决定在浅水湾兴建儿童戏水游乐场,而萧红墓就在其建设范围内,面临被毁的危险。为此,香港中英学会和文艺界出面联系中国作家协会,商讨迁墓事宜。香港学术界的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高层的呼应。很快,中国作家协会经过协商批准,安排毗邻香港的广州作家分会负责此事。

大陆及时响应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香港与大陆的巨大反响,不少民众踊跃呼吁帮助。当时反右斗争正处于高潮,但中央有关部门仍然高度重视,措施非常周全。迎灵、哀悼、安葬的整个流程和规模都非常隆重。

叶玲在萧红骨灰出土现场

冯先生在1957年8月3日萧红骨灰运回家乡的当天,在香港《文汇报》上发表的《萧红墓发掘始末》一文中,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

1957年7月22日,是与香港政府市政局约定正式挖掘萧红骨灰的日子。这天一大早,我按约定的时间来到市政局,陈君宝先生早已先我而至,我们立即和市政局指派负责此项工作的沃布登先生一起出发。这是他们的好意,因为当时已经是游泳季节,浅水湾沙滩上游人众多。萧红墓被毁的消息在报纸上刊登后,已引起不少人的关注,沃布登先生主张一大早就开始工作,以减少好奇围观的人……到达浅水湾后,发现现场的盛况更是出乎意料,因为墓址周围一大圈,已经被帆布帐篷严严实实的围了起来。 当我们掀起帆布进入室内后,先于我们到达的市政局派来的五名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好工具坐在那里,等待我们的指示开始工作。

银河革命公墓_银河公墓革命历史_银河公墓2021

下午我们继续挖掘,已经两点半了,因为往里挖也没发现什么,就换个方向往外挖,朝海边那边挖,一会儿发现又是原来的土,只好停下来。……这时,右边的地面已经堆了不少从坑里挖出来的石头和土。工人们在坑的右边,挖到离地面大约两三尺深的土里。可是第一把锄头刚挖下去,就听见“砰”的一声响,好像锄头尖碰到了什么陶器。他立刻扔下铁锄,用手把土挖了起来。这时,我们也聚在一起。挖开土后,出现了一个直径约七八寸的圆形黑釉陶罐,盖子的一部分已经被锄头刚才挖破了。 我们赶紧把罐子抬到空旷的地方,由熟悉墓地情况的工作人员把它拿出来清理干净。我看到一小块未烧焦的牙龈骨和另一小块布灰。然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回去,把盖子的碎片拼凑在一起。

当我们终于找到萧红的骨灰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根据之前拍的照片,那个位置正是当年立着“萧红之墓”木牌的地方。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港英政府当局之所以如此重视萧红骨灰的发掘,很可能是因为来自大陆方面的沟通和委托。无论是亲属、朋友,还是社会团体、研究机构,都很难引起港英政府当局如此高的重视。即使港英政府当局同意迁墓,那也是香港华人文艺界的“私事”,他们不太可能派出负责此项工作的“沃布登先生”和五名“备好工具”的掘墓人去执行这项工作。萧红骨灰出土后,港英政府当局还捐赠了一个雕刻精美的小木盒,专门用来放置盛放萧红骨灰的陶罐。

十余天后,在广州文艺界举行的极为隆重的萧红骨灰归葬仪式的第二天,《南方日报》和《广州日报》的对外报道,却突出强调了“党和人民政府近期的关怀”的作用。

“家乡的花儿为萧红而开”

在得到内地迅速响应后,香港文艺界迅速成立了将萧红骨灰运回广州的委员会,由马建、叶凌峰、陈君宝担任主席,成员近30人。

1957年8月3日上午10时,香港文艺界在红磡送别亭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送别会。随后,叶灵凤、曹聚仁等香港文艺界代表护送萧红骨灰运回深圳。数十位文艺界人士送别到火车站和上水。中国作协广州分会委派的黄古柳、陈露娣、广州分会书记黄少芬等在罗湖桥迎接。粤港双方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

在罗湖大桥,诗人陈露迪亲眼目睹粤港作家移交萧红骨灰的史无前例的感人场面,情不自禁地当场朗诵起《故乡花开等萧红》这首诗,引起全场共鸣。诗中写道:

浅水湾头思念祖国,年年诗魂藏香岛。归来这一日,我身在异地,文坛皆知你。长空朦胧,忆起迁徙的大雁,在生死悲切中。这一日,桥头迎骨归来,故乡花开待萧红。

为顺应香港文艺界对萧红骨灰归还所表现出的巨大热情,广州文艺界也成立了“萧红同志安葬委员会”,由欧阳山、杜鹗、周刚明、端木洪亮、陈君宝、华佳、黄新波、陈灿云、黄谷柳、韩北平、陈露娣等11人组成,具体负责办理唁电和安葬事宜。

1957年8月15日下午,即在深圳罗湖桥下葬12天后,广州文化艺术界在别有天殡仪馆举行了萧红骨灰迁葬追悼仪式。参加追悼仪式的有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娄光启,省文化局副局长华佳、苏毅、李门,市文化局副局长郑达,中国作协广州分会副主席周刚明,常务理事周国锦、陈残云、秦牧、黄谷柳、韩北平、陈露娣等30余人。灵堂布置庄严,萧红骨灰安放在遗像下方的浅赭色木盒内,四周摆放着鲜花。萧红遗像两侧摆放着中国作协和广州分会送来的一对花圈。 此外,还有由广东省人民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送来的花圈、花篮、挽联、挽诗等,表达了党和政府对一代才女萧红的无限哀悼和敬意。

迁葬仪式当天,《广州日报》刊登了萧红最后一任丈夫端木蕙良的《缅怀萧红、向党致敬》一文,文章一开头就向读者明确表态:“在国家建设如此艰辛,许多烈士和战士尚未来得及迁葬之际,党和政府委托广州市作协将我亡妻萧红同志的遗骸迁葬至广州银河公墓。我为此十分感动,不禁泪流满面。”

迁葬和追悼会结束后,萧红的骨灰被安葬在广州郊区银河革命公墓。

试想,由广东省人民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等参与的、历时十余天的从香港到深圳罗湖桥头口岸的送葬队伍,以及在广州别有天殡仪馆重新安葬萧红骨灰的隆重葬礼,如果没有党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开绿灯,是难以实现的。正如香港《大公报》记者1957年8月4日在报道中所说:“萧红生前梦想的新中国,不但已经成立,而且有着光明的前途。萧红如果知道了,一定会笑逐颜开的。”

笔者认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之所以在1981年5月高起点、高标准地响应中共黑龙江省委的要求,赋予萧红“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这一崇高称号,与我们几十年来已知的一个历史典故息息相关。这也是许多在香港与萧红交谈的历史见证人反复提到的,即她酝酿多年、直至临终时刻仍执着的一个宏伟计划。

这个宏伟计划的孕育,可以追溯到1936年4、5月间,她和萧军在鲁迅家里与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一辈共产党员冯雪峰共进晚餐。听了冯雪峰讲述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地方的故事后,一个重要的写作计划浮现在她的脑海中。后来到了香港,实施这个写作计划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在病愈赶走日寇、在祖国获得新生后,她要和早年的亲密战友、爱人萧军以及丁玲、聂绀弩等多位深受鲁迅喜爱的著名左翼作家一起重温红军长征,共同创作一部反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宏伟史诗的《红楼梦》。 她的写作计划也是为了完成恩师鲁迅自1932年秋亲耳聆听红军将领陈赓关于鄂豫皖苏区红军打破蒋介石军队围剿的英勇事迹汇报后,一直未了的愿望,想写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英勇战斗的小说。

在萧红的家乡北方呼兰,人们不仅恢复了她一直梦想的后花园,而且在县城另一边绿荫成荫的西岗公园里修建了一座简朴的衣冠冢(墓中藏有端木蕻良精心保存了近半个世纪的一绺萧红头发——秋实注),还有一块刻有萧红画像的纪念碑。

自1981年黑龙江省举行纪念萧红七十诞辰大会以来的四十年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县)三级政府先后拨款数千万元,保护了萧红出生地呼兰河畔龙王庙胡同张家大院,修建了现代化的萧红纪念馆和一系列相应设施。此后,数以千计的中外学者、驻华使领馆人员、萧红友人和爱好者、全国各地游客纷纷前来瞻仰、吊唁。其间,以萧红命名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多次举行,特别是在1981年萧红七十诞辰和2011年萧红百岁诞辰时,都隆重而隆重。 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瑞士、德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南非、乌干达、波兰、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中国的学者、专家多次齐聚一堂,宣扬这位著名女作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不朽的业绩。

萧红重新安葬在广州银河革命公墓六十周年后,2017年12月13日中午12时许,正在广州鲁迅纪念馆参观的我,来到了这座位于天河区燕岭路银河公园的宏伟革命公墓。在二级墓区,我在与上世纪三十年代“左联”成员、同样得到鲁迅支持的著名诗人杨骚相邻的萧红墓前默然站立、拍照留念,表达了对昔日师母、左翼资深作家的无尽哀悼和敬仰,同时也为我的恩师、文学引路人萧军完成了最后的心愿……

最后,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萧红的家乡,萧红幼年就读的原呼兰县龙王庙小学和她在哈尔滨读中学时期就读的原东省特区第一女子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为哈尔滨第七中学),随着萧红于1981年被党中央授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的崇高称号,并举行了萧红七十寿辰纪念会,先后改为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萧红小学和萧红中学。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