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书香焦作
在古代修武,包括今天的修武、获嘉、焦作市区,发现的古墓最多的就是汉墓。这些汉代墓葬遍布全县各地,主要集中在县城南部的高地和县城北部的浅山地带。南部高地指荔湾—高村—王屯—浔峰—宣阳驿一线,北部浅山指羌南—九里山—古汉山一线。这两处地区分布的汉墓不下百座。修武雪岩岭村一带,曾有9座汉墓,俗称九女墓;兰峰、小兰峰两村共有汉墓20余座,仅宣阳驿一村就有近20座汉墓,被称为豫北古墓最多的村子。 修武现存汉墓中,最著名的有汉献帝禅陵、吕布墓、九女墓等。
汉献帝禅陵。
汉献帝陵
它位于修武县齐贤镇古汉村南,北靠云台,地处山前冲积平原,仅东南方向数百米处有一凸起的小山丘,这就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到的抚抚堆。后来因刘勰葬于此,山改名为古汉山,村子也叫古汉村。
公元234年三月,汉献帝病逝,终年54岁。是年八月,汉献帝以天子之礼葬于涿鹿城西北5公里处。陵深五十丈,前殿方十八丈,后殿方十五丈,角宽六丈。下葬之日,丧车由河南巡抚率领,三百尉守卫。太主献祭后,尉司空用土盖陵。陵高二十丈,周围二百步。这天,魏明帝身着丧服,头戴白帽进京,亲自率众臣百官前来吊唁,称赞汉献帝“胜百王之德,功至嵩山”。 后来,汉献帝的陵墓就被命名为禅陵,并命令地方官员以禅陵为中心划定陵墓面积135亩,并设正副官吏负责管理和保护。
此后的一千多年里,虽然朝代更迭,守陵岗位不再,但修武百姓感恩刘勰的恩情,在古汉山修建了山阳公庙。每年清明时节,周围村落轮流举办庙会,祭祀。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修武县令卜永胜在县城东门立了禅陵碑。从此,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修武县令都会率领群臣到碑前瞻陵、遥祭。 后来到了清雍正年间,修武县令为防止不法之徒霸占陵区,重新规划了陵区边界,并用石柱标注。
汉献帝墓碑。
现在的陈陵虽然规模不如以前,但保存得还算完好,陵墓高约7米,周长百余米,上面长满了杨树、榆树、枸杞等乔灌木,有的树还很高大。陵前有三座拜殿,为汉代建筑风格,为上世纪90年代重建。陵墓与拜殿之间有三块碑。 一块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村长祈平安”碑,一块为雍正九年(1731年)的“汉献帝陵址碑”,一块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河北镇将军王朴所立的“汉献帝陵址碑”。在禅陵东北、东南一百多米处有一座小墓,墓主人不详,有人猜测可能是刘协孙刘康和玄孙刘瑾之墓。
专家介绍,汉献帝禅陵是东汉十二帝陵中唯一不在洛阳附近的帝王陵墓,也是豫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吕布墓
修武与武陟交界的蓝峰、小蓝峰一带古墓众多,除村东的蓝采鹤七墓外,还有吕布墓、窟龙墓、双女墓、栾墓、无名墓等,方圆数公里内分布着20余座古墓,其中最著名的是吕布墓。
吕布墓位于小兰峰村西北不远的一片田地里,出村就能看到这座墓,墓并不大,南北长约只有十五六米,宽不过八九米,高三四米。
吕布,字仲谋,号“吕布”,字仲谋,字仲谋,本姓吕 ...
吕布是九原人,死于下邳,为何葬于此地至今仍是个谜。但毫无疑问,吕布与当时的河内以及如今的焦作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跟随丁原时,吕布驻扎在河内,担任骑都督;吕布帮助王允杀了董卓后,被封为温侯,封地就在今天的温县;吕布曾先后投奔袁术、袁绍,但二人并不信任他,袁绍甚至想要杀了他。为此,他不得不两次来到河内,投靠好友同乡河内太守张扬。由此来看,吕布葬于此地并非不可能。
九女墓
九女墓顾名思义,由九座墓葬组成,均位于修武县与武陟县交界的薛岩岭村附近。可惜的是,目前仅存五座,除一座在武陟县外,其余均在修武县。墓葬之间相互连通,墓葬间距几十米至几百米不等。
这片墓葬群的主人是谁,目前尚无明确的记载,当地人多说这是九位公主的墓葬。但根据各种史料,历朝历代的公主均与修武无涉,而且九位公主葬于如此之地,十分违背常理。因此,只能是传说。不过,近些年研究发现,这片墓葬群与修武张氏家族有关,也就是说,它们极有可能是东汉以来修武张氏家族的墓葬。
史书中出现的修武张姓第一个人是东汉大臣张信。张信的儿子张衍是汉朝太尉。张衍有三个儿子,长子张范是汉末著名学者,元奎、董卓等多次拉拢他,都被他拒绝。后来他做曹操的谋士,参与宰相军事,很受尊敬。次子张承是伊阙都督,曾建议袁术以德治国,不要以武治国,后来又做曹操的谋士。三子张昭也做谋士。曹丕篡汉称帝后,任用张范的儿子张灿为大夫。
九女墓只是当地人对这座墓葬群的俗称。张燕是东汉太尉,掌管国家军务,其子孙世代为官。仅从延陵的规模来看,在修武历史上,也只有张燕这样的封建家族才配得上这样的墓葬体系,形成墓葬群。
这些汉墓不仅是修武县发达的汉文化的实物遗存,而且也是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特别是汉献帝禅陵和吕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