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面图画像砖
《山海经》记载,在沧海当中,存在度朔之山,山上长着大桃木,它弯曲盘绕达三千里,它的树枝间东北方向称作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地方,山上有两位神人,一位叫神荼,另一位叫郁垒,负责查看统领万鬼,善于作祟害人的鬼,会被抓走用苇索捆绑起来拿去喂老虎,于是黄帝便制定礼节,按时驱赶这些鬼,此后神荼郁垒设立大桃人,门户上画有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图像,还悬挂苇索用于抵御凶险鬼魅。在古代,人们把神荼奉为门神,人们把郁垒奉为门神,人们把老虎奉为门神,人们将神荼的画像绘于门上,人们将郁垒的画像绘于门上,人们将老虎的画像绘于门上,借此达到驱鬼避邪的效果,借此达到镇宅避煞的效果,在丧葬文化中,人们会把神荼的图像绘于墓门上方的照壁底部,人们会把郁垒的图像绘于墓门上方的照壁底部,人们会把老虎的图像绘于墓门上方的照壁底部,人们会把神荼的图像绘于墓室壁面的拐角,人们会把郁垒的图像绘于墓室壁面的拐角,人们会把老虎的图像绘于墓室壁面的拐角,人们会把神荼的图像绘于斗拱顶端,人们会把郁垒的图像绘于斗拱顶端,人们会把老虎的图像绘于斗拱顶端,借此达到降服恶鬼的效果。
画像砖是兽面图样式,所属时期为魏晋,出土自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 - 新店台墓群,目前收藏于酒泉市博物馆,其长31.5厘米,宽15.5厘米,厚6.5厘米,是一级文物 。
所绘图案处在砖面靠右位置,有着微凹的额部,大大的垂耳,丘形的眼睛,下眼睑比较厚重,云形的狮鼻,巨口相对较扁,大致呈倒梯形,上下獠牙相对着,自额部起面须向下垂落。在中国古代墓葬文化里,兽面不光数量繁多并且造型丰富多样,虽然是“有首无身”,然而却不同于商周钟鼎常见的那种纹饰——也就是传说中以贪吃而出名的恶兽饕餮。此画像砖当中的兽面应该是装饰性较强的虎首,有着能“食髓魅”的取意。汉代以来,古人觉得虎能够食鬼去除凶险,还能辟邪防疫。除了虎首之外,砖中的兽面或许是神荼、郁垒。在墓葬文化里头,这类形象常常被当作门神来用,具备驱邪的作用,拥有避恶的效能,存在镇煞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