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日,肖特( Short,1904-1932)入选民政部公告第327号文件公布的名单,该名单收录了300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表现英勇、为国牺牲的著名英烈和英雄群体,肖特位列其中。他非凡的经历和英勇的行为,不仅被载入中国历史记忆,更成为抗战史中体现国际精神的标志性人物,理应得到后代持续缅怀。
肖特先生英勇牺牲
肖特有多个中文称呼,例如罗伯特·萧特、孝脱、萧脱、萧尔德等。一个外国人的中文译名越杂乱,越缺乏统一性,说明我们对他认识越肤浅,越不全面。
肖特诞生于1904年10月4日,地点位于美国西雅图周边的皮尔斯县,九岁之后迁居塔科马市,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时光。由于民国年间中文资料记录存在疏漏,将他的出生年份记成了“1905年”,加上流传较广的说法称他活了二十七岁。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错误至今仍被一些公开的资料所采纳,部分关于肖特的介绍仍然将他列为1905年出生。
肖特的青少年时代并不顺遂,全家迁居塔科马市后没过多久,他的父亲就离世了,母亲伊丽莎白·肖特( Short)独自照顾三个孩子,紧接着又经历了姐姐早逝的打击。作为家中长子,肖特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自己谋生,通过送报纸、传递信件、跑快递等方式赚钱,到了1919年圣诞节,他将攒满一年的积蓄,用一张150美元的医疗费用支票,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肖特被老师和同学们形容为充满活力,待人随和,总是愿意为朋友或者处境不佳的人发声,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他的勇气有时显得有些冲动,虽然经常惹麻烦,却依然深受大家喜爱。
或许因为对学校不适应,又或许是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1928年肖特决定参军入伍,由此开始接触飞行,后来加入了美国陆军航空队,被授予上尉军衔,也有说法是少尉军衔,他当时的飞行成绩非常优异,美国各大航空公司几乎都可以挑选他,最终他为了家人,选择了放弃刚刚开始的军旅生涯
若非后来在中国有过经历,肖特或许不会被大家所认识。1931年年初,他向中国政府申请了一个驾驶航空邮件运输机的职位。2月24日到达上海后,他看到飞机状况非常糟糕,因此决定不接受这份工作。当时,中国的航空业刚刚起步,像肖特这样技艺精湛的飞行员正是行业急需的人才。他接着与美国盖尔公司(L. E. Gale Co.)签署了正式合同,担任该机构的在华代理人兼试飞师,紧接着又被选为中国军政部航空学院的空中教学人员。
1931年后期,日本开始挑战现存的东亚秩序,即“华盛顿体系”,并借助“九·一八”事变吞并了中国东北。国内民众对政府不抵抗、丢失东北感到极度愤怒,远离战场的上海民众情绪最为高涨,抗日情绪愈发强烈。而且,上海是除东北外,日本在中国拥有最多人口和最大利益的地方。1932年1月28日,日本遣外舰队司令官盐泽幸一将部队分为三支,对闸北发动突袭,驻守在那里的十九路军立即进行抵抗,“一·二八”淞沪抗战就此爆发。
当代战事涉及陆地海洋天空的联合行动,空中力量运用常对都市构成最严重威胁。一月二十九日,开抵沪地的日方战舰“能登吕”号所载水空两用侦察机,向闸北区域实施了十回轰炸。此举揭开了第一次淞沪战役空中交锋的序幕中国空军实力弱于日本空军,即便发生空战,也无法阻挡日军飞机对上海华界的狂轰滥炸,导致大量平民因此丧生,许多繁华城市被炸弹摧毁成废墟。此刻在上海的肖特亲眼见证了日军的极端残暴,2月4日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你难以想象这般残酷的景象,倘若世界列国容忍日本吞并满洲,不出十年她就能对美国构成威胁,为何中国战机不如日本飞机,这让我深感愤慨,其实中国空战本可轻松取胜。
肖特是一名负责飞机交付的飞行员,他当时正在将购自美国的波音218战机( 218 )交给中国航空部队,2月19日,他在上海虹桥机场参与了这架战机的组装工作,战机的武器系统已经安装完毕,随后,他驾驶着机身印有中国空军标志的波音218战机,从上海飞往南京,在飞行途中,突然遭到3架日本战斗机的拦截,双方随即爆发了空战。经过二十分钟,肖特迫使日机在公大纱厂内的日军机场降落,而他本人与飞机都安然无恙,随后抵达南京。二十二日,肖特又驾驶飞机“支援我国部队、对抗日本战机进攻”,却遭遇“被击落牺牲”。“下午三四时,六架日本飞行机……萧特于是驾机起飞,追击一架日机,不料被藏在云层后的另外两架日机包围,双方用机枪互相射击……持续交火大约十分钟”。萧特以一人之力对抗六名敌人,其战斗之勇猛令人惊叹不已,成功击落了日军飞行员大谷中尉的战机,然而最终因力量悬殊,飞机在关键部位遭到重创,他和座驾一同坠毁,牺牲时年仅28岁。
肖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第一位牺牲的外国友人,他的身份具有独特性。这位来自美国的勇士,面对侵略者毫无畏惧,完全依靠人道主义情怀,为中国抗日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在接下来几年里,被国内外众多新闻媒体报道,从而广为人知。肖特的事迹还被收录在语文教材里,使他成为了全国人民敬仰的英雄人物。
肖特就义后的各方反应
肖特的飞机失事后,日本方面起初并不清楚他是美国人,误以为是名英勇的中国飞行人员,并且还曾表达过敬意。不过,日方很快就查明坠机者肖特并非中国军人,而是美国公民,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随即立即向美国驻上海总领事提出了强烈反对。
当前上海的美国总领馆正积极核实肖特是否已参军入伍。1932年2月26日,美国驻沪总领事向其国务卿发出电文,表示将重新核实肖特是否死亡,同时汇报了日本驻沪领事馆就肖特与日机交战事件提出的交涉情况。美方迟至三月三日才回应,措辞含糊地表示,不打算庇护那些深度介入两大国军事对抗的美国个人,不提供相关支持。
中国政府对日本的愤慨、美国的冷漠截然不同,2月28日,中国政府航空署高度赞扬了肖特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并努力以最高规格安葬他的遗体,通过公开文告的方式彰显了肖特卓越的品格。
肖特先生是美国飞行员,曾在中国航空部队任职一段时间,期间与中国众多飞行员结下了深厚情谊。近期,他亲眼目睹了日军对上海未设防区域的残酷轰炸,导致大量平民女性和儿童丧生。面对此景,他多次强调愿意为正义与人道主义事业献出生命。2月22日,肖特先生随中国一个飞行中队执行任务,结果遭遇迷航。他目睹三架日军战机轰炸苏州地界时,立刻独自驾驶战机迎战。不过,另外三架日军战机从空中发动攻击,导致他的飞机被迫迫降。日军战机仍旧疯狂扫射,最终他的座机解体,他也因此离世。
肖特最终埋葬在哪里,中国和美国最初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肖特的家人发出电报,表示要把遗体运回美国。但中国政府则坚持要求在中国安葬,以便进行纪念。中国政府为促成肖特在中国安葬,首先借助路透社发布相关表述,其次向逝者母亲伊丽莎白·萧特发送电报,寻求她的赞同:我们“迫切期盼您能应允在上海下葬肖特”,“盼望以军礼安葬形式给予肖特尊严,此举必将获得长久敬仰”。
这个时候,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还有警备司令戴戟,共同给肖特母亲写了一封慰问信,对她儿子为国家的付出表示感谢:虽然最贴切的安慰话语,也无法表达他们内心的悲痛和同情,但他们能够做到的,就是让长辈们深信,肖脱君的英勇非常人所能及。孝君献出个人性命,让其他人得以存活,孝君是在参与武装冲突,并且为了维护人道精神与文明进步而牺牲自己生命。如果认为孝君的牺牲仅仅是为了中国而战,那就小看了孝君勇敢且关爱人类的行为。因为孝君是为了人道精神与正义原则而牺牲。
几天之后,中方接到肖母的复电,她表示同意中国国民政府的请求,打算把孝特遗骨安葬在上海,以此作为永久性的纪念,同时她希望能亲自送葬入土,预计从华盛顿州太柯玛出发,近期将抵达中国。
在中国方面多次据理力争后,肖母最终应允将肖特安葬于上海,此举使这位抗日外籍烈士的身后事宜得以在中国境内合法开展,为后续的纪念活动奠定基础,通过空间建设可以形成长久记忆,使社会各界能够持续缅怀肖特,不同时期的人们也将不断举行纪念仪式。
葬礼规格与影响世所罕见
肖特离世之际,“一·二八”淞沪战役尚未结束,中、日、美三个国家的政府在此漩涡中争执不下,矛盾尖锐。上海的外国租地虽然表面上维持着“中立”状态,实际上却是“一·二八”事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肖特追悼仪式举办地的上海,已经变成了战争的焦点。中国政府克服重重困难,为肖特举办了一场“公共追悼”。各种要素汇聚在肖特葬礼这一场合,整个过程始终弥漫着政治色彩和外交方面的紧张气氛。
1932年4月2日,肖母由小儿子埃德蒙·肖特( Short)陪同,登上了“塔夫脱总统号”( Taft)轮船,准备前往中国上海,参与那里为肖特举办的隆重葬礼活动。当天,许多居住在西雅图周边的华人纷纷赶到码头,向肖特母子告别。
“塔夫脱总统号”从美国驶向中国的航程里,船只先后抵达日本横滨和神户两个港口,当船只在横滨停泊时,岸上成千上万的日本民众高喊着肖特太夫人的国籍名称对她进行侮辱,船长察觉到事态有变,于是决定在船上增加安保人员,以防止日本人冲上船去伤害肖特太夫人。据消息透露,在神户停靠期间,大约有三千多名日本人对肖母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并参与了抗议活动。
最后,肖特家眷安然无恙地按计划赶到那里。4月19日那天下午两点十分,“塔夫脱总统号”抵达上海,新关码头那边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欢迎人群,场面异常拥挤,几乎没有任何空隙。“新关码头朝向黄浦江的一面,高高挂起写有英文的白色横幅表示欢迎,而出口通道上则挂着中文的横幅,上面写着‘热烈欢迎美国飞行家肖德义士的太夫人’。出于安全考虑,上海市公安局派遣万顺号等两艘小型船只,每船配备十名持械水警,由一名巡长带领,在新关码头水域执行巡逻任务,目的是提供安全保障。公共租界四马路的总捕房,则派出中外武装探员,在新关码头负责维护秩序,引导车辆通行,防止出现阻塞情况。万国商团也特别安排商团二队以及两辆炮车,前往码头表达敬意。中国童子军总团,选派两江、广公、祥生、和安、丝工、上中、邮务、复旦、光华、慕尔、教练班、广义等男女童子军共二百余人,在总指挥汪刚的带领下,来到新关码头附近,他们负责维持现场秩序。
肖特下葬的仪式流程成为政治博弈的顶点。在商议灵柩行进路线时,“萧德义士旌表委员会”向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提出诉求,表示打算派遣四十名持械人员护送遗体,该请求在租界内获得许可,但英领和工部局均表示反对。4月20日,工部局董事会就“中国武装军警进入租界”这一议题展开了会议讨论。上海市首席秘书致电工部局,请求允许不超过一百名中国武装军警,于下周日即四月二十四日,参与已故肖特先生的葬礼队伍。工部局方面决定,希望中方取消武装军警进入租界的申请;至于派遣巡捕护送一事,则表示可以同意;同时通知工部局,愿意让中国武装军警在虹桥高尔夫球俱乐部附近的桥梁处加入葬礼队伍。而此时首鼠两端的租界当局却不敢禁止日军通过。
虽然面临各方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对,肖特葬礼的排场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变得更加盛大。经过“萧德义士旌表委员会”与肖母的商议,最终确定了“萧特君的逝世时间以及相关仪式安排”。四月二十三日,《申报》在首页刊登了一篇题为《萧德明日公葬》的报道,详细说明了肖特义士下葬及公祭的相关安排,包括送葬队伍的次序如何布置,降半旗表示哀悼的通告,以及参与治丧学校师生的组织方式,考虑得非常周全;同时公布了一则“追加萧德义士上校军衔的命令已经发布”的通告。近代上海曾发生一场声势浩大的葬礼,表面上是军人的遗体告别仪式,但在民众心目中却被当作公共的悼念活动,有人甚至认为其规格堪比国家层面的追悼会。
1932年4月24日这天上海,城市上方半旗致哀,当时气温介于12到16摄氏度之间,天空有薄雾伴随降雨,气压状况不理想。阴沉的云层笼罩下来,随即大雨倾盆而下,使得本就黯淡的街景愈发悲伤,仿佛连天气也在为肖特烈士的英年离世而哀悼。
这一天,出殡队伍行进时,围观民众摩肩接踵,人数超过十万之众。为了给肖特送行,南京路主干道交通长时间陷入瘫痪,新世界商场从入口到顶楼全都爆满。沿途送别的队伍中,数百名警察负责维持现场秩序,他们工作极为繁忙。很多时候,为了平息拥挤的人群,他们不得不动用警棍进行管理。
全国各大报纸头条均对高级别的肖特公葬仪式进行了全面报道。第二天,《大陆报》上,这场隆重的葬礼被如此形容:这是在华外国人经历过的最大规模、最震撼的告别仪式,罗伯特·肖特上校从中国人民那里,领受了其他外国人都未曾享有的最高规格待遇。四月的最后一天,上海的美籍人士经营的《密勒氏评论报》发表文章指出:与在华其他外国人的葬礼相比,罗伯特·肖特上校的追悼会现场,到场人数最为可观。
尾声
肖特有两个安息地,遗体安葬于上海虹桥机场,衣冠冢则位于南京航空烈士陵园。选择上海虹桥机场作为安葬地点,主要有三个考虑,首先,虽然忠骨可以随处安葬,但肖特作为空军战士,葬在机场最为合适;其次,“一·二八”事变在上海爆发,这是中日空军首次交锋,也是中国对外空战的主要区域和基地;再者,上海是这场空战的重要发生地。肖特遗体安葬在虹桥机场,而不是其他飞机场,会让他和第一次淞沪抗战在上海的城市地理上产生紧密的关联;上海作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都市,最多的时候有58个国家的外国人居住在这里,从来都是世界目光所集中的地方。在上海安葬一位外国战士,对于他死后的悼念以及国际上的影响力等多个层面,都比在别处更有优势。
虹桥机场的肖特墓出自沪上知名建筑师范文照之手,此人是当时中国顶尖的建筑专家,曾在南京中山陵的设计竞赛中名列第二,其造诣深得认可。20世纪30年代,这座墓穴坐落于昔日中国最繁忙的航空港,如今已成废墟的大门前,墓碑巍然耸立,十分醒目。
肖特的英勇行为以及华人的缅怀,激起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烈憎恨和不安。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所到之处,与肖特有关的纪念场所都被彻底摧毁,当然也有上海虹桥机场的肖特墓和纪念碑。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