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唐正芳
今年清明节期间,望州路的南宁市殡仪馆人潮涌动,成为该市最繁忙的场所之一,祭扫者数量超过二十万。这个原本偏僻的殡仪馆,如今被居民区、公司店铺所环绕,已经转变为一个新兴的繁华区域。殡仪馆在清明日的喧嚣景象,引发了市民和人大代表们对是否迁移殡仪馆的持续讨论。
清明时节,笔者寻访了附近住户、兴宁区人大代表以及殡葬机构,针对相关情况展开了详尽的了解。
附近居民:气味和噪音成困扰
期待殡仪馆尽快迁走的,主要是邻近居住区的住户,他们抱怨说实在忍受不了殡仪馆散发出的异味和产生的声响。
四月份第六日早上,笔者抵达阳光绿城社区。当地土生土长的黄姓住户表示,在火化点迁移之前,火化遗体时会弥漫浓烈腥臭,同时家属雇人诵经祭奠,场面颇为喧闹。如今臭气问题已有所缓解,不过夜间仍有烟囱燃烧杂物,会传来若有若无的异味,并且夹杂着哀乐与啜泣声。黄先生虽然已经适应了现状,还是觉得搬迁更理想,他觉得东沟岭改造已经初具规模,发展态势很佳,不过殡仪馆的存在,多少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些干扰。
黄先生的伴侣提及,有宾客到访家中,刚得知邻近有殡仪馆,就避开阳台区域。另有一些准备出售房产的居民,遇到意向购置者探听到旁边是殡仪馆的情况,随即终止交易。
小区居民王先生透露,不少居民对此颇有微词,譬如火化时燃放遗物导致阳台上晾晒的衣物蒙上灰烬,大家平时都不敢掀开窗户。居民刘女士坦言,哀乐与哭号声对她干扰很深,她夜里经常难以入眠,白日想小憩片刻也常被打扰。
准备和妻子一同去祭拜先人的住户廖先生,同样觉得烧纸钱时产生的烟气十分呛人,他家客厅正对着殡仪馆,稍微打开门窗就能闻到那种气味,因此吃饭时无论天气多么炎热,都必须紧闭门窗
小区门口的保安表示,只要殡仪馆的烟囱升起烟柱,物业公司就经常收到居民的投诉,内容是:“你们瞧,又点火烧了。”根据掌握的情况,小区中受影响最为严重的楼栋包括紧邻殡仪馆的11号楼、13号楼、15号楼和17号楼。
五村岭社区居委会一位负责人透露,2006年岁末,有超过八百户居民联合上书,请求政府将殡仪馆搬离此地。
人大代表:希望尽快搬迁
今年三月,刘为民等数位人大代表,向市政府递交了《关于迅速迁移南宁市殡仪馆的建议提案》;他们提议将南宁市殡仪馆全面迁走,改建成以“花鸟市场”为核心的都市主题乐园。
四月份六日那天上午,刘为民对媒体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殡仪馆原先所在的地方,从前是个荒凉偏僻的角落,如今已经变成了人户集中的地方。考虑到东沟岭一带居住人数众多,尽管遗体火化已经转移到七塘村去,但像焚烧逝者衣物、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祭奠活动这些事情,还是继续在这里搞,这就让周边的环境以及住在附近的三十多万民众承受了干扰。
刘为民提出,望州路区域维持殡葬设施,与南宁市整体发展布局及城市空间拓展相悖,亦制约了周边商业繁荣和房产市场活跃。该殡仪馆导致邻近楼盘价值显著低于其他地段。若将殡仪馆迁移至七塘,并配套完善的公交网络,则能促进七塘村区域的经济进步。
第三,尽管火化设施已经迁移,但追悼仪式依旧在殡仪馆进行。家属们时常在殡仪馆内燃烧纸钱、衣物等物品,导致环境污染,同时引发了周边居民的心理压力和恐慌情绪,不利于东沟岭区域吸引人群,也阻碍了该地区的改造和建设。此外,家属在告别仪式结束后,必须前往七塘进行火化。若将火化活动集中在七塘举行,将更加便利民众,也有助于殡葬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四,“东沟岭棚户区改造”项目,旨在照顾低收入群体,提升居住条件,是南宁市申请“联合国人居奖”的关键因素,为南宁赢得该奖项做出重要贡献。然而,东沟岭老区落后的状况尚未完全消除。从管理城市的角度出发,火葬场的迁移有助于该区域土地价值的提高。
刘为民提出,殡仪馆迁走后,那块地能够改造成以售卖花草鱼虫为主的公共休闲场所,并且打算借助商业手段,把卖地所得的钱用来支付搬迁的全部开销,以此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
殡仪馆:不搬迁为上策
南宁殡葬管理部门代表李雪华指出,近些年很多人都在讨论相关事宜,历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有相关建议。至于殡仪馆是否迁移,目前还没有最终决定。从行业本质和未来趋势考虑,李雪华阐述了反对搬迁的几个主要考虑因素。
李雪华指出,治理火化污染是南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为此,2004年南宁市政府联合殡葬管理处投入将近四千万资金,把火化设施迁至兴宁区五塘镇七塘村。针对焚烧衣物引发的环境污染,2005年相关部门追加八十余万经费,引进了国内当前较先进且环保的焚烧设备。殡仪馆现在提供遗体送别、遗体冷冻保存、骨灰存放、追思仪式等多项服务,环境方面的不良影响已经基本消除。
再者,一旦迁移,民众处理身后事及追思活动将面临不便。李雪华列举若干数据:当下殡仪场所日间通常火化二十余遗体,服务参与治丧者与围观者将近千人。在清明节期间,每日前来祭扫的民众数量均逾两万,峰值时段可达八万之众,倘若整体迁往五十公里之外,民众在处理丧葬事宜上需耗费更多时间,同时也会加重经济上的开销。
另外,迁移将导致资源浪费,殡仪馆自1963年落成后,一直是广西规模最庞大的殡葬场所,院内建筑错落有致,环境宜人。许多设施如建筑、墓园和骨灰堂等无法迁移,加之皇帝岭墓园设有两千余座墓穴,全部迁移的补偿费用同样十分可观。初步估算,若进行整体迁移,所需投入的资金将近三亿元。李雪华建议,应该把资源用于改善环境,把殡仪馆改造成一个既能让人们缅怀故人,又能供人休憩和游览的生态友好型空间。
李雪华提出,维持殡仪馆当前位置有助于更新大众认知。部分民众视殡仪馆为处理丧事的场所,认为其邻近会带来不祥之兆。然而人的生死衰老是自然现象,无需惊惧或厌恶,殡仪馆若不迁移,有利于民众思想转变。她以青岛、广州、香港及澳门等城市为例,指出这些地方的殡仪馆均设于市中心,且能与居民区融洽共存。李雪华心态开朗地相信,倘若不迁移,她有把握于五年之内把殡仪馆打造成南宁市一个崭新的观光地。
治丧人员:搬与不搬各有看法
根据掌握的信息,南宁市的殡仪馆目前存放着三万多个骨灰存放处,并且还有两千多个墓穴可供使用。关于殡仪馆是否需要搬迁的问题,负责处理丧葬事务的人员持有什么看法?
张先生拜祭过先人,然后和伴侣在亭子中稍作歇息。他居于南宁市共和路,那里设置的葬仪场所对他的日常起居毫无妨碍。他表示,那座葬仪场所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落成的,至今已近半个世纪,无论是周边的环境状况还是城市的整体进步,都表明它应当进行迁移。
钟先生觉得南宁市规模持续扩大,殡仪馆继续设在此处已无必要,毕竟邻近居民聚居,清明扫墓易引发交通拥堵问题。他清楚火葬场现已迁至五塘镇七塘村,自己曾亲身前往,确认该地空气清新环境宜人,因此认为将殡仪馆搬迁至此地会非常适宜。
文先生的亲属们此刻正对着先辈的安息之地行礼,他带着孩子们站在一旁。他提及,几年前就已听闻殡葬机构将要迁移,这片区域计划改建为游览胜地,却始终未见实施。他指向邻近刚建成的建筑群道:"此地作为殡仪场所已不再适宜。您瞧,周边尽是摩天楼阁,昔日的荒郊野外已转变为繁华地带,老人家们长眠于此也难享清静。倘若当局确需迁移,我们定当顾全整体利益,任何时刻都可以迁走。”
赞成转移的民众主要顾虑在于,倘若殡葬设施挪到城郊,出行能否便利,他们表示:倘若公共交通网络完善,无论距离多远,车费都是一元两角,这样倒也无关紧要。
还有市民表示不赞同。刘女士一家三姐妹最近刚完成对父亲的追思仪式,她们觉得,殡仪馆应当建在住宅区前面,住宅区要迁移也是住宅区移动,而不是殡仪馆迁移,少数人的局部利益应该让位于整体规划。假如殡仪馆搬走,距离变得非常遥远,参与祭扫的人肯定会减少,那样就失去了清明节期间祭拜的繁华场面。咱们打算把老爹的骨灰存放处挪到另外的墓园去,不过将来家里其他人离世时,还得办遗体送别之类的活动,所以不希望殡仪馆离得太远,毕竟这样会诸多不便。
记者随后还走访了不少居民,发现持搬迁意见的市民比不搬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