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灭掉辽国后,定都于上京(现今的黑龙江阿城县)。海陵王完颜亮篡夺皇位之后,迁都至北京,直至金宣帝完颜珣南迁至汴京,这一过程持续了六十余载。
自迁都北京以来,金国的皇陵均选址于大房山一带,彼时的建筑规模尤为壮观。坐落于大房山支脉云峰山脚下的金陵,更成为北京史上首个皇陵群落。然而,在明末时期遭到有意的破坏,金陵竟从地表上彻底消失。直至数百年后的现代,人们才得以发现完颜阿骨打的陵墓地宫……
海陵王于京城创设中都之后,意图长期控制中原,遂将位于黑龙江阿城的祖坟迁移至北京,选址于京城西南方向约40公里的地方,即大房山。此地为金代海陵王、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五代帝王,耗时六十载,精心营造而成的一座规模庞大的皇家陵园,整个陵园占地面积达60平方公里。海陵王对此座祖先陵墓极为看重,在建造过程中,他四次亲临现场进行考察,而最后一次停留,他竟然停留了整整半个月。
贞元四年,海陵王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等十二位帝王的灵柩自上京迁至此地安葬,此后海陵王至章宗等帝王亦均选择此地为陵,总计17座皇陵,连绵达百余里。据史料所载,云峰山之主峰被誉为“皇陵尖”,自皇陵尖向下延伸,便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鉴于金人崇尚深葬,故自那时起,金陵的确切位置与规模便成为了一个不解之谜,历经800余年,依旧未解。自1986年北京文物研究所派遣考古队深入大房山开展调查,始得精准确定金陵的确切地点,且意外地发现了完颜阿骨打的睿陵。
在山谷的入口地带,一座由青色条石构筑的石桥横卧,其下方是深邃的涵洞。跨过此桥,便是通往神道的路径,继续沿着神道前进,便来到了金陵大殿的遗址。该石桥坐落于神道的南部,其西侧与一条排水暗沟相连,此暗沟是金陵的排水系统,主要功能是防洪。跨过石桥,在石桥与神道之间,可见两处鹊台遗址。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这些文物,现在的金陵神道已被重新掩埋于地下。
沿着神道一路前行,便抵达了大殿的基址。在由木板搭建而成的道路上行走百余米后,抬头望去,一座宏伟的“蒙古包”映入眼帘,那里便是完颜阿骨打陵寝的地宫。这座陵墓由坤后陵、皇帝陵以及众多王公贵族的墓葬三部分构成。据史书记载,此处共安葬了五代金国皇帝。昔日,该陵区的占地面积甚至超过了著名的明十三陵。
地宫前方左侧约五至六米处,竖立着一座约两米高的龙首汉白玉石碑,碑上刻有“金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的文字,字体采用朱砂涂金,笔力遒劲,颇具气势。
该地宫位于山脉之中,系由岩石雕刻而成,其长度约为13米,宽度约为9米,北端高度约为5米,而南端高度约为3米,整体形状近似长方体。在主陵区域内,距离目前所见的清代大宝顶遗址前方大约15米的位置,存在一个巨大的石制凹坑,该凹坑被正式命名为“祭祀坑”。
这座陵墓祠堂中的祭祀坑显得格外异常,里面堆积着超过两百块巨大的石块,每块石块重量超过一吨,仿佛是为了隐藏某种秘密。当考古工作者将这些石块移开后,他们确实发现了一座石墓。经过一年多的挖掘工作,他们从墓中发掘出了四具石棺,其中带有雕龙和凤纹的汉白玉石棺是国内首次出土的珍贵发现。
在四座石棺中,位于正中央略偏北位置的是一具完颜阿骨打所用的汉白玉雕龙石质残棺,其盖板上精雕细琢的团龙纹饰,正面则另刻有团龙流水图案,而棺底则遗留有墨色底纹的朱红色金线勾勒的双龙戏珠图案。紧邻这具石棺的是另一具保存状况极佳的汉白玉雕凤纹石棺,棺内放置着一具木制棺材,其中散落着人骨,并伴有随葬的金丝凤冠以及雕有凤鸟纹饰的玉制饰品。
在石椁的两侧,摆放着南北向排列的“素椁”,其表面并无任何装饰。据推测,这两座素椁可能是陪葬的妃嫔,然而具体是哪位妃嫔,却成了一个未解之谜。而且,靠近外侧的素椁内并无尸骨,只见骨灰,专家分析这应属于火葬,但为何只有一具采用火葬,这又增添了一个令人费解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