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斌,这位12岁的小听众,在兰州金城大剧院聆听刘学堂的讲座时,激动地表示:“这真是太神奇了,我真的很想去一睹‘小河公主’的芳容,还有那些历经30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的古人干尸和随葬品。”当天,在接受中新网记者的采访时,他如是说。
当天,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与社会学学院二级教授刘学堂在甘肃兰州的金城大剧院,以《一个人的考古队》为题,向众多兰州市民揭晓了小河墓地的挖掘历程,呈现了一场丰富的考古文化盛宴。
小河墓地坐落在罗布泊地带孔雀河下游的河谷南部,大约距离罗布沙漠南边60公里,而在其东边,与楼兰古城遗址相隔约175公里。
刘学堂教授以黄文弼先生百多年前独自踏足西北开展考古研究为起点,引导听众共同追忆西北科学考察团在西域进行考古活动的过往经历,同时,他结合个人丰富的考古实践,深入剖析那些埋藏在沙海中的古老文明遗迹。
刘学堂提到,小河墓地是30年代由瑞典的考古学家贝格曼首次发掘的,但自那以后,该墓地便消失无踪。日本人曾讥讽这一发现不过是海市蜃楼的幻影。不过,经过中国学者半个多世纪的持续搜寻,直到2000年12月11日,小河墓地终于在新疆的考古工作者眼前重现。
兰州金城大剧院现场观众听得聚精会神。 侯志雄 摄
刘学堂指出,小河墓地给人的最初感受是,在沙山上,140多根形状各异——有的呈多棱形,有的圆润如球,还有的似船桨——的胡杨木桩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这些木桩高达四米有余,粗壮有力,多数被加工成七棱至十一棱的形状。
刘学堂表示,沙漠中的考古工作极为艰难,这一点常人难以想象。小河墓地坐落在罗布泊孔雀河下游河谷南部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内,那里夏季气温极高,春秋季节沙漠风沙肆虐,均不适宜进行考古挖掘,因此考古活动只能选择在冬季进行。
在讲座过程中,刘学堂凭借自己在小河墓地考古挖掘中的亲身实践以及众多引人入胜的图片资料,逐步向在座听众揭示了小河墓地的神秘面纱。
刘学堂表示,得益于气候条件以及其独特的船形棺木设计,小河墓地成功保存了距今3000多年的古人遗骸及其陪葬物品。此外,每一次的新发现都能在考古领域激起不小的波澜,这无疑是我们值得自豪的成就。
小河墓地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在国内外考古领域极为罕见,其挖掘与探究不仅构成了新疆史前时期一项至关重要的考古课题,还将对新疆周边广阔区域的史前考古带来显著的冲击和长远的启示。刘学堂如是评价。
刘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在谈及讲座时表示,这场讲座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他深受触动。同时,他认为,这次讲座对于他们今后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工作具有极大的益处。
如此广阔的墓地按常理推测,其周边理应存在人类居住的遗迹,然而为何在方圆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竟未发现任何生活痕迹,唯有孤零零的坟墓散落其间?听完刘学堂的讲座后,听众张楠心中充满疑惑,打算自行查阅资料,进行深入学习。
据悉,此次讲座活动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牵头举办,具体由兰州市文明办、兰州市文旅局负责执行,同时得到了兰州市图书馆的支持与协作,是《金城讲堂》系列活动中的组成部分。该活动作为兰州市委宣传部策划的一项重要文化公益项目,秉持着“文化兰州,全民共享”的核心理念,着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覆盖,为市民朋友们提供了一份包含“每周一讲,每月一精彩”的文化盛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