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祠堂。 (记者郑家雄摄)
辛集河的一个浅湾穿村而过。站在翻身桥上,可以看到码头上停靠的小龙舟、沿水而建的凉棚、明清时期的祠堂庙宇、紧凑的民居弄堂。一步步展开,悠扬的粤韵依然不时萦绕在耳边……这“古梅韵”可能已经存在了八百年了。从南宋末年至今,麻涌镇辛集村仍保留着浓郁的岭南水乡风情。
祠堂、凉亭是辛集村民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婚丧嫁娶,辛集家庭最重要的事情都在祠堂里决定,祠堂文化由此而生;凉棚原本是辛集男人的“单身公寓”,后来演变成了社交场所,村民们曾经分配到的制作队的工作也在这里交流粤剧、打打、唱戏。想要了解,就得从这两个地方开始。
水乡最大的祠堂藏在辛集
翻身桥东岸有公交车站。节假日期间,不少游客从华阳湖湿地公园乘坐619路新城公交车前往辛集村。翻身桥西侧的莫氏祠堂是游客必去的地方。土地。
莫氏宗祠是辛集村最古老、最宏伟的祠堂。该祠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数百年来,莫氏祠堂多次修缮、扩建。如今,祠堂占地面积2480平方米,建筑面积892平方米。被誉为东莞水乡最大的祠堂。这也是麻涌镇唯一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莫氏宗祠大门,穿过狭长的广场,经过高大的石牌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布满灰雕、木雕、石雕、砖雕、壁画、对联等精美装饰的庭院建筑,和陶瓷。老者正坐在门前的石墩上,聊天,其乐融融。
和莫氏宗祠一样,蒲超家庙也很有名。这座家庙位于新集村东街,建于1917年。这座近百年的建筑是新集村人莫竹一为纪念父亲莫朴超而建。墨竹一民国时期任广东巡抚,参加讨伐袁世凯保家卫国。
辛集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约800年的历史。丁、邱、李三姓最先入住,其他姓氏也陆续入住。莫家迁入较晚,但其子孙人口最多。数百年来,辛集各姓和睦相处,各姓村民都建有祠堂。鼎盛时期,辛集祠堂有30余座,现仍保存有明清祠堂11座。
莫氏宗祠、蒲超家祠、越川莫公祠、爱东莫公祠、二会莫公祠……大大小小的祠堂沿着村前的河边一字排开,规模宏大。规模宏大。特殊的是,辛集祠堂大多坐西朝东,与传统建筑坐北朝南的布局不同。这样的布局是由于河流的流向,充分体现了水乡布局的亲水性。
祠堂是辛集村民的重要活动场所。无论是婚丧嫁娶、祭祀祖先还是祈求生子,各姓村民的家庭大事都在祠堂举行。辛集祠堂众多,深厚的祠堂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看到商机,一些村民在莫氏宗祠对面的码头叫卖麻涌香蕉,或者划着小龙船当摆渡人。
凉棚曾经是男人的宿舍
炎热的夏季,路上的行人大汗淋漓,但在辛集河边老榕树下的凉棚里,却吹来阵阵凉风,清爽宜人。这些凉棚沿着河边搭建,每个凉棚相距数十米。凉棚宽敞,四面通风,里面有木板。几个村民躺在凉棚里呼呼大睡。
凉棚是东莞水乡一道独特的景观,尤其是麻涌镇,小桥、凉棚、榕树、祠堂比比皆是。不过辛集村的凉棚和其他地方有点不一样。这里的凉棚不是竹木制成的,而是砖石和水泥制成的。它们宽敞、高大、坚固,令人印象深刻。它们看起来更像是方形的亭子。里面还铺设了又宽又厚的木板,供村民和游客休息、坐卧。
辛集村的凉棚最初是用竹木搭建的。 2013年,该村建立了水乡特色村,并对原有凉棚进行了升级改造,于是这些新的“高端”凉棚应运而生。虽然凉棚是新建的,与文物无关,但却是具有历史韵味的水乡风格。
过去,辛集村民的房子太小,无法容纳一个大家庭,所以他们必须先为长辈和家庭妇女提供住宿。青壮年男子只能在凉棚里过夜,结婚后才搬回家。许多喜爱粤剧的年轻人聚集在凉棚里,自然要比赛,于是凉棚就成了粤剧爱好者的小舞台。
凉棚既是辛集村民生活娱乐的“后区”,也是辛集村民各生产队的“临时指挥部”。 20世纪50、60年代,辛集村民几乎都是在凉棚里布置工作任务。凉棚与水乡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