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晚报记者 柯力/文正联雪/摄
长江与清江的交汇,造就了宜都富饶富饶的土地。清末民初,三峡第一学者杨守敬就诞生于此。如今,见证他少年时代勤奋求学时光的故居依然矗立在潞城清江之滨,饱经风雨近百载。
位于临苏巷30号的杨守敬故居,掩映在一片泛黄的梧桐叶下。这是一座土家与汉式混合结构的建筑,白墙灰瓦女儿墙。颇有江南园林的韵味。这座高大的木楼实际上是土家吊脚楼。外墙上有两块剥落的木牌:“杨守敬纪念馆”和“杨守敬故居”。
在宜昌历代名人录中,杨守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名字。 《清史稿》记载,杨守敬“学识广博,善地理,尤勤研水经;精于训诂、金石考证,能抄钟”。其工礼体属训诫、铭文,古奥巍峨,文如其人。”
10月25日上午,站在潞城镇杨守敬故居前,门前清澈碧蓝的清江水自西向东流淌,像一条温暖的玉带抚摸着长舌状的江亭,融入了浩瀚汹涌的长江。大型货轮缓缓地从河边驶过,微风带着远处的汽笛,安静祥和。
陪同的宜都市博物馆馆长、杨守敬纪念馆馆长赵平介绍,杨守敬一生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包括被誉为李学巨著的《水经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邹宜林所著的《历代地理演化演变危险图》称赞其为“两千多年来历史地理学的最后一部著作”。此外,他还研究了碑文目录和版本书目。藏书40万册,其中宋元精品精品2万册。
“但最出名的还是书法。”赵平说,杨守敬被日本书法界称为日本现代书法之祖。 “日本弟子弟子很多,几乎每年都有日本朋友来这里参观。”
赵平自1999年起担任杨守敬纪念馆馆长,自担任《杨守敬研究杂志》主编以来,一直在收集和研究杨守敬的生平资料和书法。两年前,他出版了《杨守敬书法艺术研究》一书,这是对杨守敬生平和书法艺术的全面研究。心里知道。
赵平介绍,杨守敬故居于1986年重新装修。
杨守敬,潞城人。他去世后,中华民国政府派专车护送他的灵柩,安葬于宜都龙窝。他被认为是名人。 “但没有人意识到可以根据他的成就建造一座纪念碑。”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批日本著名书法家提出参观宜都杨守敬故居。他们尊杨守敬为祖先,还制作了书法谱系图,显示杨守敬是六朝派的创始人,日本当代著名书法家松田由纪子、岩谷一六、日下部明鹤等他所有的弟子。
此时,重建杨守敬故居被提上日程。 “当时这个房子里住着四户人家,二十多人,都是杨家的人。他们还赠送了杨守敬的一些字迹和他用过的椅子,这些东西都保存在这里。” ”赵平介绍。
我们跟着他穿过大门,门通向一个小露台。进入第二扇门后,左边是书房,右边是卧室。房间里只有简单的家具,书房里果然没有任何字画。从侧门进入侧室,一侧玻璃柜内摆放着十多卷《杨守敬文集》,是首都师范大学谢成仁主编的。
赵平指着墙上挂着的《杨守敬著作名录》说,目前已发现的杨守敬著作有九十一种,主要分为历史地理类、版本书目类、匿名类和经典类。 “《杨守敬集》目前收藏最多,但尚未收藏,还不能算是完整的收藏。”
后殿是一座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墙壁和柱子都已风化成黑色。角落里有两张红木太师椅。 “这座木楼是杨守敬原来的住所,那两把太师椅也是后人在修缮时捐献的,是杨守敬用过的。”
红木椅子颜色黝黑,隐约可以看出椅面打磨得光滑。一个多世纪前,它见证了杨守敬熬夜勤奋读书、写作的时光。
一间小房间里挂满了日本书法会员来访的照片。自大楼建成以来一直担任这里管理员的黄云奎说,“日本书法家来参观时,都表现得很恭敬。他们还多次发表评论,说这座房子十几年没有变化。” ”。
“也许很快就会有变化。”赵平兴奋地说,宜都一家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湖北杨守敬书院已初具规模。 “不久的将来,书院与故居强强联手,人们将看到一座集游客接待、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杨守敬的作品和著作也将有一个展示的场所。”
当我们在小花园里聊天时,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杨守敬故居参观。带队老师说,他们是宜都实验小说的,今天的参观是“寻故乡”课程的一部分。
“这里现在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乎每周都有老师或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参观。在宜都,杨守敬是一位知名学者,也是一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有的学校还开设了杨守敬书法班。”黄云奎在一旁说道。
杨守敬42岁离开家乡,光绪二十九年开专经科,考中第一名。 68岁时,当选为安徽省霍山县县长。此前,他的著作有《论语》(儒家经典)、《望堂进士》(金石学)、《历代地理演变险象图》(历史地理学)、《溯源》 《开发》(书法理论)、《文集》(版本书目)等稿件陆续完成。可以说,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学者。那么,这样一位史无前例的学者是如何成为的呢?
“讨论‘杨守敬现象’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赵平分析,杨守敬的成长得益于他自身的勤奋好学,以及国外思潮的影响。 ”杨守敬十九岁那年,在江陵跟随朱怀庆读书,每天晚上都要等鸡叫才睡觉。那一年,他参加官试,五考第一名,考取了第一名。 24岁中科举。后来,孙玉堂与郑朴祥、顾子善等智者来到宜都避乱,杨守敬也在科研期间拜入弟子。
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列队等待参观杨守敬故居。
杨守敬故居
自驾路线
宜昌—宜都鹿城—西正街杨守敬纪念馆
记者手记
迟来的问候
作为一个从外地来依依工作的人,六年来,我多次听人提起杨守敬,称赞他是那个时代的大师。我也曾多次路过他的故居,但这是我第一次踏进这座老房子。 。
这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敬佩和感慨。那些泛黄的文字表明,这是一位勤奋努力、命运多舛却又不屈不挠的学者,是一位走遍世界、广交朋友的旅行家,是一位学有所成的人。他成为了著作无数的学者、拥有独特精神罗盘和傲然胸襟的地理学家、治学严谨、甘于孤独的地理学家。
人虽已逝,但他的风格依然存在。在这里,我也有幸看到了他的手写碑文。赵平评价他的书法:“楷书圆润凝重,篆书豪爽潇洒,隶书古朴严谨,行书苍劲潇洒。”我对书法了解不多,但能欣赏到作家不羁的才华。
从这里走出来的杨守敬也在这里留下了无尽的回忆。参观他的故居,除了了解他的一生,也是寻找大师的起点。只有以起点为起点,我们才能更加了解他一生塑造的高度。
这座古老的木屋就是杨守敬居住的地方。
杨守敬故居收藏有许多以纪念杨守敬为主题的国际书法比赛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