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石刻陈列长廊。
汉武帝与少将霍去病
那么,这些巨大的石刻为何会出现在霍去病的墓地里呢?起源是什么?让我们沿着石雕的记忆,回到那个动荡的汉朝。
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立,历时70多年,直至汉武帝。
汉武帝之前,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创建了“文景之政”。但自汉朝建立以来,屡遭匈奴掠夺。为了稳定局势,文景时期一直与匈奴保持和平政策。
汉武帝即位后,他深刻认识到,如果匈奴不摆脱北方的不稳定,汉朝就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想要除掉匈奴,就必须主动出击。由此,汉朝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几位著名的陆军将领——李广、卫青等,其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就是青年将领霍去病。
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侄子,十七岁时首次出征,率领八百骑兵深入敌境数百里,杀得匈奴四散奔逃。汉朝封他为骠骑将军,驰骋河西走廊、祁连山,六次率领大军征伐匈奴,并一度追击主力。他率领数千公里之外的匈奴,开辟了西域之路,消灭了大量敌人,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为汉朝带来了和平。汉朝多次提出要为他修建一座与他的名声相称的宫殿,都得到了霍去病的客气感谢,并留下了千古名言——匈奴不灭,家无事可做。 ”。 5月12日,茂陵博物馆副馆长韦谦涛向记者讲述了汉武帝与霍去病的故事,“然而,西汉元寿六年,上天忌妒人才,霍去病年仅24岁,年仅18岁就病逝。汉武帝与霍去病父子同病相怜,这远远超出了汉武帝的预料。王朝对霍去病的去世非常悲痛,为了表彰他为保家卫国做出的不朽贡献,将他与茂陵合葬,并沿长安列队前往茂陵送行。谥景焕侯,修霍去病墓,形似祁连山。”
游客参观匈奴马踏石刻。
《马践踏匈奴》中国石雕经典
霍去病墓的形状酷似匈奴居住的祁连山。墓上有坚固的岩石,墓前有石人、石马。还有马践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人熊、吃羊的妖怪、野猪、卧虎、卧牛、卧象、青蛙、蟾蜍、石鱼(1)、石鱼( 2)、石刻铭文(1)左司空、石刻铭文(2)左司空、石刻铭文(3)平原乐陵苏伯牙霍居易等十余件国宝均为群雕。其中《马踏匈奴》被公认为霍去病墓石雕群中的主体雕塑,是中国石雕史上不朽的经典。
战马如风,驰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断骄……这就是大诗人李白笔下的霍将军战马。相传霍去病的战马高一尺,胸宽三尺,红鬃铁蹄,威武无比。此马一直伴随霍去病出征,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里。它叫的时候,口哨声很大,奔跑的时候,蹄子里充满了风。雕像中的战马长190厘米,高168厘米。它筋骨强健,四足如柱。它昂首挺胸地站着。马腹下的敌人仰面躺着,左手握着弓,右手握着箭。他的双腿蜷缩起来,像狼一样挣扎着。他的胡须和头发都凌乱了,看上去更加惊慌失措,一副既不肯投降又无可奈何的表情。
雕塑家把马的形象塑造得坚实有力,姿态雄伟,气势磅礴,象征着当时的汉军强大、威严、所向无敌。战马的巨大体型和马蹄下败将的卑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采用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采用人与马对比的形式,形成了悬殊的场面。 “古代工匠用娴熟的刀法,雕琢出形神兼备的刚健马体。他们的艺术表现手法采用了圆雕、浮雕、线雕的综合方法,使作品显得古朴苍劲, “题材处理大胆、巧妙,表现力丰富,通用性强。”兴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茂陵博物馆馆长田慧说。
对于《践踏匈奴马》雕塑的雕刻手法,历史学家梁思成认为,该马体型相当大,形状极其驯服,而且腿也不是空心的,所以上部为实心雕塑,下部为实心雕塑。部分是浮雕,其中一条后腿微微抬起。休息。马下仰卧着一个匈奴,面目狰狞,长须大耳,手持长弓,爬不起来。雕塑家吴为山表示,古老而笨拙的技法让这件作品完美地形成了线、面、形体交融的造型,加上写意的笔触,直抒胸臆。考古学家王子云在《西汉霍去病墓石刻》一文中说,匈奴骑马是在造型的解剖和动态上充分表现朴素的作品。这是西汉造型艺术的独特风格,非常恰当地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完整性。
伏虎。
作家和石虎对视一眼
1979年的冬天,一位年轻人来到茂陵博物馆,默默地看着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伏虎雕塑。三天后,他仍然不肯离开。
冬日的黄昏,一切都很安静。该男子“胆怯地站在周围很长一段时间”,并且“非常爱伏虎”。他视《伏虎》为“一生所见唯一的艺术杰作”,“欣赏良久,叹息不已”。无尽”。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文学家贾平凹;这只卧虎就是霍去病墓石刻中的国宝级文物伏虎。
三年后的春天,贾平凹写了一篇题为《卧虎说》的文章并公开发表。静静地看着蹲着的老虎,他在文章中写下这样一句话:“这不是冲天咆哮的老虎,更不是扑、砍、翻、翻的老虎,它只是想做成一件事。”动,却不动地躺着,内敛却不呆滞,安静而有力,波澜壮阔,躺得恰到好处,正是东方的味道和味道。我们国家的。
如果仔细观察伏虎的作品,你会发现艺术家巧妙地选取了一块长石,稍加凿刻,雕刻成伏虎的全身。身体上的标记。老虎嘴巴紧闭,眼睛睁得大大的,四肢粗壮,爪子贴近地面,尾巴紧紧地缠绕在身体上,凸显了老虎的威猛和狡猾。
据考证,霍去病墓中的这组石刻是元寿六年少府“左司空”部石匠所制。作者采用石材造型手法,融合圆雕、浮雕、线雕等技法,使作品兼具写实与写意风格。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规模最大的石刻群,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早期石刻群。圆形雕塑。
雕塑家、书法家钱绍武曾这样评价霍去病墓的石雕风格:霍去病墓的石兽、人物,都是因材而雕,充分利用了石材这种体积大、可以保存的材料。很长一段时间,还有他们的纪念碑。性质一致,造型以娴熟的圆雕技法表现。工匠们并不精雕细刻,而是根据石材的自然形状进行巧妙加工,使物体的骨肉等某些细节显露出来,粗细对比。让人感觉真实。一旦形状被突出显示,就不需要太多的细节,例如起伏的表面或线条。如果有石马,前肢和颈部之间的天然石头没有被凿掉,这增强了马的力量。卧马整体呈一个巨大的三角形,显得更加庄严雄伟。即使马耳等细节已完全风化,也不会损害其整体魅力。全部石刻中弥漫着强烈的阳刚之气,这与石刻的内涵是一致的,与汉代志存高远,吞并万里的社会精神是一致的,继承了秦国的威严。战国时期的楚国。世界上只有中国有如此天然、天然的石雕。
汉代是中国雕塑史上非常重要的时代。汉代的雕塑不同于秦代的细腻写实,而是表现出无限的包容和写意的风格。霍去病墓内的石刻代表了典型的汉代石刻艺术。霍去病墓的石刻生动地记录了汉代的辉煌和繁荣。他们已经在茂陵的土地上屹立了2100多年。而霍去病,这位在大漠戈壁上拉弓射箭的少年英雄,他的绝世风采和保家卫国的人生理想,也在这些石刻中真诚地展现出来。 (记者李向红/摄)
石刻:左司空。
记者手记
刻在石头上的传说
沙漠、硝烟、战马、武士……穿越时空,时间仿佛静止在2100多年前的汉朝狩猎风中。站在茂陵霍去病墓前,我仔细寻找历史的痕迹,审视每一尊石雕。我看到的是艺术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无生命的石雕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手工留下的痕迹和雕刻,让眼前的石头瞬间温暖起来。
霍去病墓位于茂陵东500米处。墓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渊所立的“霍去病墓”石碑。霍去病墓由岩石砌成,南北较长。墓高15.5米。汉武帝刘彻为表彰他在祁连山的战功,命人在墓上竖立一块巨石,形成祁连山的形状,并在墓前立石碑。汉武帝颁布“修陵如祁连山”的圣旨,茂陵工地上各类工匠、劳力忙碌起来。在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心目中,山的意义就与奇禽异兽的存在紧密相连。山上除了植被、流水、岩石之外,也是动物的世界。受这种观念支配的汉代艺术家接受汉武帝的圣旨,修建霍去病墓。他们不仅要塑造祁连山的具体形象素材,还要在山上放置许多野生动物,于是老虎、野猪、妖怪、熊……一件件石雕出现在那里。霍去病墓内石刻气势磅礴,风格豪放,造型古朴。它们代表了西汉时期独特的以石仿形的石雕艺术。这些石雕都是由整块巨石按照其自然形状雕刻而成。有的注重形式,有的突出表象,形式生动活泼,刀法含蓄简洁,线条清晰,寓意深刻。
石刻:平原乐陵苏伯牙霍居易。
1930年代初,中国金石学家和文物考古专家对茂陵霍去病墓石刻进行了考古研究。他们一致认为,茂陵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西汉时期雕塑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示,在我国乃至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茂陵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王志杰认为,“汉代雕塑堪称汉代数百年来雕塑艺术题材和风格的集中体现。世界上,当年的石雕依然巍然屹立,成为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样子。”最早的地面雕塑的遗迹。”
日本考古专家永田秀政在其《汉代石刻概述》一书中这样评论:“中国石刻的繁荣是在汉代之后。因此,汉代石刻是起源,说它们是古典也不为过,我们之所以收集汉代石刻并一一分析,是因为石刻不仅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王朝,也是中国石雕的起源和经典。”
“对于自然形成的石头,古希腊雕塑家创作了《掷铁饼者》等希腊风格的雕塑。他们运用平衡的比例,追求最美的线性造型,以便将现实的感性生活与心中的理想形态结合起来。”王朝雕刻家充分利用本土石材引发内心灵感,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进一步强调人类精神和情感的沟通,病墓石雕的代表作品,整体雕像庄严雄伟,与汉武帝时期国家富强的雄伟气势一致,展现了一代名将征战沙场的英雄姿态。另外,这批石雕中圆雕、浮雕、线雕的混合运用,是中国雕刻传统中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艺术”,文化学者苗宇说。 (李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