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中宗长子李重润墓位于陕西省干县乾陵东南角。该墓已被盗,但仍出土文物1000余件。有太子悼册、俑、三彩器、鎏金铜马摆件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该墓规模宏大,随葬品丰富。墓内壁画较为完整,有画40幅,分别绘于墓道、甬道、天井、前后甬道、前后墓室墙壁上。题材有仪仗队、青龙、白虎、城墙、城楼、乐师、男仆、宫女等,表现了李重润的显赫地位和特殊身份。比如仪仗队中,永泰公主有12把戟,章怀太子有14把戟,李重润有48把戟,都是皇帝级别的。仪仗队共有196人,由陆军、骑兵和车队三部分组成。阵容庞大,气势非凡。还有《鹰图》、《使女图》、《鹰犬狩猎图》、《戟图》等。墓室前室有《侍女图》,南北对称,各有七名侍女。这些壁画色彩鲜艳,画中人物姿态各异,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宫廷的日常生活。这批壁画光彩夺目,技艺精湛,宛如一场唐代地下画展。是陕西唐墓壁画的一项重要发现。
李重润,本名李重昭(后为避祖母武则天的忌讳,改名李重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唐中宗李显的长子,他的母亲韦氏皇后(韦皇后)。开耀二年(682年)正月,其父唐中宗仍为太子时,李重润出生于东宫。李重润的祖父唐高宗非常高兴。李重润满月之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春。大足元年(701年)八月,张仪兄弟有幸受到武则天青睐,李重润却被诬陷。据说,李重润和他的妹妹永泰公主李显惠、妹夫魏王吴延吉正在暗中商议张仪兄弟为何可以随意进出内宫。 。武则天得知后大怒,于9月3日将其打死(一种说法是被迫自杀)。李重润去世时年仅19岁。他还聘请了太监裴翠的已故女儿,在暗中结婚,与李重润合葬。
阙楼图是懿德太子墓壁画的一部分。图中的三宫超出了太子使用二宫的标准。显然是按照皇帝“命名坟墓为陵”的礼仪而建的。檐远,斗拱比例大,使塔显得高大雄伟;塔身漆成红色,主要连接点是金铜饰件,给人一种热情、富丽堂皇的感觉:总之,雄伟的红塔,体现了皇家建筑的豪华气派和懿德亲王的显赫地位。在他的一生中。
雀楼内有仪仗图两幅,内容相同,画于唐代懿德太子墓墓道的东西墙上。平均身高296-420cm,宽度976-928cm。当它被揭开时,它被分成四个小部分。画面气势磅礴,人物众多,以山峦为背景,描绘了城墙、城楼和即将出城的仪仗队。阙,建在门之间,应该是宫门前的标志性建筑。图中这座宫殿是三宫,即一座母宫和两座子宫,属于封建皇帝级别。仪仗队分为步兵、骑兵和车队,朝臣在前,战旗迎风飘扬,阵容雄伟。人物相似度极少,展示了初唐绘画艺术的精湛造诣。
画中的塔均由屋顶、塔身、平座、墩(座)组成;屋顶都是阳台式的,这也是最高级别的。因其形象端庄、稳重、高贵,常用于正厅。相传当时大画家吴道子喜欢画这种建筑,故又称“吴宫”。屋脊两端有猫头鹰尾巴。猫头鹰尾巴始于晋代,隋唐时期更为普遍。传说猫头鹰尾巴象征着海中能降雨、灭火的神兽。用于屋顶,起到防火、消灾的作用。建筑面阔、进深各三倍,四周有回廊。塔建在高大的平台上,以飞廊或城墙与主体建筑相连。平台用砖砌成梯形。工匠们以树木和山峦为背景,衬托出宫殿雄伟、高大、庄严肃穆的气氛。
门系是唐代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唐代建筑大多为土木建筑,经过千余年的历史演变,其美感早已褪去,难以寻觅踪迹。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中获取信息。这幅壁画是唐墓壁画中大量建筑形象的代表。唐人唐代绘画的写实性,将为后人研究和了解唐代建筑,特别是石阙楼的建筑艺术提供第一手的形象资料。唐代李桦在《含元宫赋》中描述“左鸾飞,右栖风,两塔翘起成翼”。在对唐长安大明宫含元宫进行考古发掘时,还发现了遗迹。两塔的夯土基础证明含元殿有左右两塔。由于当时尚未发现唐代“三宫”的形制,修复后的含元殿左右宫殿均为单宫。
紧接着塔楼图片之后,是一幅有序排列的庞大仪仗队的仪仗队图片。仪仗队由196人组成,分为步行仪仗队、骑马仪仗队和车队三部分。侍卫们都头戴福头,身穿圆领袍,腰挂箭袋。随后,三辆豪华轿车前,十几名朝臣列队,撑着雨伞、扇子挡风。据《旧唐书·御府志》记载,壁画中所描绘的战车应属于太子在位时所用的轮车。马车前有两把伞、两把圆扇、两把长方形扇。 (唐代刘典·上年局也称伞、圆扇、长方形扇为太子宫廷所用的伞扇。走侍卫和骑马侍卫象征着太子宫廷的左右侍卫。因此,这幅壁画可以说是太子的仪仗队当时场景的再现。
这两幅壁画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在唐墓壁画中极为罕见。作者对塔的比例表达得当,画得逼真。仪仗图虽然人物较多,结构复杂,但整体布局显得有序,阵容整齐。画面色彩也鲜艳、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我们不禁想起唐代诗人王维清晨与贾治联手游览大明宫时所写的诗。建在高台上的宫塔出现在我的面前。前面的广场上,全都是前来瞻仰的外国使节。气势如此磅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