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梁林故居
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梁林故居,处处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梁林故居处处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说到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中国人总是津津乐道。除了欣赏两位大师的风采之外,他们还欣赏才子佳人的美丽爱情故事。
梁思成、林徽因作为我国著名建筑师,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设计了许多建筑物,但只有一栋是为自己建造的。这座建筑位于昆明。
近日,当北京梁林故居因“维修拆除”而引起公众极大关注时,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留在昆明的旧居呢?
2月14日至17日,记者探访了位于昆明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亲眼目睹了这座受文物部门保护的故居面临的各种问题。
被砖墙挡住记忆的故居
2月14日,宝云社区棕皮营在盘龙区龙泉街道举行。梁思成、林徽因在昆明的故居就在这里。
这是位于昆明市北郊的典型城乡结合部。村口直通公路,公路直达市中心。进入城中村,大大小小的超市、餐馆沿着村里的小巷鳞次栉比。一些小商贩在路边摆摊,大声叫卖。这里的巷子很窄,但人流量却不小。许多带着外国口音的人来来去去。一路上我四处打听,但没有结果。或许是因为外面的租客太多,没有人知道“梁林故居”的具体位置。
最后,村里的一位老人指着一个方向告诉我们:“那里的院子好像是某个名人住过的地方。”
老人所说的“院子”位于村子的一角。在周围狭窄的建筑中显得非常不起眼。这是一个被低矮砖墙包围的庭院。土黄色的围墙外,有一面专门漆成白色的围墙,上面镶嵌着一块石碑。碑上明确写着“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为昆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是梁思成、林徽因在昆明期间居住的地方。
“梁林故居”的大门紧锁,斑驳的铁门上布满了灰尘。一只小狗就像周围无人一样,从门缝里溜了进来,再也没有回来。路过这里的村民也都关注着这里旁边的文物级房屋。几个路过的人都说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了,看上去已经废弃了好几年了。
屋内发生了什么事?记者成功进入院落,借助专业相机,边观察边近距离接触大师故居。
从故居大门进入,迎面是一片高低不同的花草田。由于长期无人照料,有些花草看上去就像是早已枯萎了一样,呈现出腐烂的迹象。门的右边是房子,有一条小石路通向房子。
这是两排相对的房屋,白墙青瓦。一排房子明显高于另一排。在较高的一排房屋的一侧,一座稍低、看不到入口或出口的小屋拥抱着较高的一排房屋。房子所有的门窗都锁着,木门和灰色的塑料窗完全挡住了房子里的一切。房子较高一侧的一排门窗上的一些玻璃已经破碎。透过这些洞,可以隐约看到房子内部的一些细节。
从房子的正门进入,有一个类似客厅的房间。卧室应该在右手边。卧室的尽头有一扇门。想必,从那里,你可以进入较高的一排房子旁边稍小的房间。低矮的房子。
查阅资料得知,前面较高的一排房屋是主屋,对面的下排房屋是副屋,包括柴房、厨房、佣人房等。这座房子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为金岳霖的缘故专门建造的。
当年,房子建成后,林徽因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我们在新建的农舍里安顿下来,它位于昆明东北八公里处的一个小村庄边缘,风景优美。而且没有任何军事目标……没想到,这个房子的价格比我们原来告知的要高出三倍,所以耗尽了我们所有的积蓄,让思成陷入了可笑的尴尬……甚至最后还得拼命争取。每块木板、每块砖、每一颗钉子……”
据史料记载,这座住宅是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建筑大师唯一为自己设计建造的住宅。
没有人能够联系到前所房子的现任主人。
1938年1月,梁思成、林徽因为躲避战乱来到昆明。眼见战事一时无法结束,两人向当地村民李银村借地盖房。双方约定,战争结束后,所建房屋将无偿归李家所有。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于1939年中期动工,1940年春竣工,面积约80平方米。三间房屋坐东、坐西,两间副房坐东、坐西。中间有一段通道。形成一个小庭院。两人自己拉材料、做木工、砌石,还因盖房子而欠债。然而,房子建成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只在房子里住了短短八个月,就离开了昆明。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由于种种原因,这座有意义的房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饱经风霜的小屋也逐渐破败不堪。直到2003年5月23日,昆明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次年7月底,“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主体建筑修缮工程通过验收。
可以推测,这段时间,昆明市文物保护等部门与“梁林故居”的主人有过直接接触。然而,当记者连续多日采访时,“梁林故居”的大门却始终锁着。不少村民回忆,“梁林故居”的主人很早以前就不再住在这里了。
“也许他四五年前就不再住在这里了。我们联系不到主人。”谈及“梁林故居”现任业主,棕皮营村党委书记谢永祥表示,他只记得那个人的名字是顾
彪不是宗皮营村的人。早在四五年前,顾姓房主就不再住在这里了。
谢永祥说,为了确保“梁林故居”的安全,村里一直安排联防队员对故居周边进行安全检查。他清楚地记得,前段时间,有领导来到宗皮营,目的是查看“梁林故居”目前的保护状况。然而,当提前得知消息的谢永祥派人联系顾姓房主时,情况却让他摸不着头脑——联系不上房主。说起这件事,谢永祥还是很不高兴。他觉得房主无缘无故失踪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都市时报记者走访了数十名村民,寻找“梁林故居”主人的联系方式,但一无所获。当我们找到龙泉街道办事处时,工作人员得知,他们是来打听“梁林故居”主人的。他们除了说“联系不上”之外,还告诉我们“领导来检查”的时间。
虽然这座故居已经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据盘龙区文物管理办公室介绍,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梁林故居”的日常监督管理仍由盘龙区文物管理所负责。区文物管理办公室.不过,区文物管理所也无法联系上“梁林故居”的主人——这意味着目前能找到的所有单位都无法联系上“梁林故居”的主人。
“接下来怎么办,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昆明市文化广电体育局文物处工作人员表示,每个名人故居的产权都不一样,有的是国有产权,有的是非国有产权。在日常管理中,文物管理单位要求使用单位和使用者负责维护和保护。
“这种联系不上名人故居私人产权人的情况以前也发生过,我们一直要求当地文化管理单位加强与故居单位和使用者的联系,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该工作人员坦言,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与家庭搬迁、工作变动、联系方式变更等多种因素有关。
田帆,昆明市盘龙区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对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这个产权仍为私人的文物保护单位,他的言语中透着无奈。
田凡说,不久前,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保护专家齐聚昆明,实地考察昆明“梁林故居”的现状。不过,虽然专家已经抵达昆明,但田凡四处打听仍联系不上“梁林故居”的主人。那件事至今仍让他心有余悸。但面对产权属于私人的“文保单位”,文物管理所目前能做的就是确保这些“文保单位”不被破坏。此外,文物管理处甚至不能要求业主配合文物管理。
“梁林故居”的主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房屋2003年被定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次年就被文物部门修复,但此后没有给予任何补偿。维修补贴,所以不考虑房子以后的保养和维修。
采访中,记者发现,“梁林故居”的墙外,挂着盘龙区文物管理办公室署名的告示。该通知于2011年2月下发,内容大意是“为配合昆明市旧城改造和轻轨建设,同时实现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必须做好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长期保护规划。请看通知。”此通知后,请您尽快与盘龙区文物管理办公室联系”,并留下田凡的个人联系电话。如今,一年过去了,仍然联系不上房主。
“如果房主不出现,我们会任由文物保护单位腐烂吗?作为文物管理部门,我们会考虑收购私人房屋吗?”出于对文物保护单位“梁林故居”现状的关注,我们向田帆提出了这个问题。
“目前确实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也没有能力获取。”田凡表示,作为文物管理部门,我们绝不会放任故居现状的发展。但至于具体的下一步行动,“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梁林”故居所在的棕皮营村党委书记谢永祥表示,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确保“梁林故居”的安全。 “除了联防组的日常巡查,我们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名人故居年久失修并非孤例
绝无巧合。司家营61号,紧挨着宗皮营,是朱自清、闻一多的故居。然而,在接受都市时报记者采访时,故居的大门一直紧锁。尽管我尝试了多种方式联系失主,但还是没能进去。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有人好心提醒我们:“我不是故意说什么的,如果真想进去看看,至少得给房主发个红包或者带点水果,不然的话。” ,他们不会的,我愿意过来给你开门。”据该人士介绍,一段时间以来,前来故居参观的官员、专家、师生络绎不绝,他们来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给房主司兰英带来一些东西。红包或礼物。这给他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红包或礼物是进入参观的“敲门砖”。这也反映出后人对已故大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有着别样的尊重。
与“梁林故居”房主的投诉类似,2009年,司兰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抱怨,“除2007年屋顶漏水外,盘龙区文物管理处还拨款4000元政府不会再关心它,也不会提供维修费用。”
司家营村党支部书记金平珍告诉我们,司兰英现在已经60多岁了,由于健康等原因,已经搬出了老房子。 “这老房子已经不能住人了,这些天都没有看到有人进来。”附近的一位租客说,这栋老房子的门每天都是锁着的。
在与宗皮营同属龙泉街道办事处管辖的龙头村,“梁林故居”所在地,还有冯友兰故居——龙头村弥陀寺。 2010年7月28日,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学生为了参观西南联大著名教授故居,聆听了领导老师的授课,感受了西南联大的个性与风采。过去的大师们。
如今,大师故居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一圈砖墙内有几间破旧的老房子。这一幕与旁边一座光鲜亮丽的现代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村民告诉我们,自从政府筑墙封锁该地以来,已经过去了两三年了,墙还完好无损。
2011年5月16日,昆明市就《昆明市名人旧(旧)宅邸保护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举行听证会。征求意见稿显示,昆明市现有名人故居32处,其中国有26处,非国有6处。这32个项目中,状况良好的有23个,正在维修的有3个,状况一般的有4个,状况差的有2个。此外,还有30处新发现的名人故居有待核实确认。征求意见稿还规定:“国有名人故居的维修由使用人负责,非国有名人故居的修缮由业主负责。没有能力修复,当地政府应该提供帮助。”
连日来,昆明举办了各种活动,纪念聂耳诞辰100周年。聂耳故居修缮开放半年多,“每天接待游客500人次”。
位于昆明北郊村庄一角的名人故居不应该被遗忘。他们也值得关注和保护。
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