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军看来,梁林故居最好的结局就是用图片、照片来修复。 “这代表着我们城市的觉醒,我们将受到子孙后代的尊重。”
20世纪30年代居住在北京的梁思成和林徽因
北总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旧照片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改造成现代建筑
梁思成故居生死劫
梁思成、林徽因曾经租住的北总布胡同24号院,已经失去了建筑价值。这座四合院是否应该拆除,成为北京文物保护各方争论的焦点。在保护主义者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码之争。
南都周刊记者张首刚北京报道摄影邵欣
“夫人的客厅”
20世纪30年代,北京有一家著名的文化沙龙“女士客厅”,位于北总布胡同24号。梁思成、林徽因是这次沙龙的组织者。参加者有学政治的张细若、学经济的陈岱荪、学哲学的金岳霖、考古学家李吉、美国友人费正清费正清。沙龙主题广泛,有知识交流、时事探讨、文学艺术探讨等。梁思成和林徽因与大多数人保持着终生的友谊。 1937年,梁氏夫妇在北京沦陷前搬出了北总布胡同24号,沙龙随即陷入沉寂。
北总布胡同24号的拆迁工作已暂时停止。从7月10日开始,这座19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居住过6年的名院,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舆论漩涡。
50岁的王国艳就是这个院子里的拆迁户。十多天来,每当看到陌生人用相机拍摄她的老房子时,她都感到很奇怪。 “这样做有什么用?都是新建的房子,没有保护价值,老房子怎么会有这样的瓦片?”
“这房子不适合居住。不适合居住。这太酷了。”她摇摇头说,院子里的居民大部分都搬走了。她没有搬走的原因是“付钱不合适”。她北侧的房子有30多平方米,拆迁公司给她的价格是每平方米5万元。 “这个价格是怎么来的?四环路一栋楼要15000元。”
拿了钱就走,对于王国炎来说是最简单的逻辑。但在她不为人知的一面背后,一场关于这座破房子的对抗却一直在或明或暗地进行着。
王军是个麻烦制造者。正是他,还有那间已被拆除的破旧院落,让北京文物局的一些官员坐立不安了好几个星期。
各方人士都卷入了这场争端。梁思成的“精神守护者”王军、态度冷漠的梁思成之女梁再冰、言辞激烈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态度暧昧的北京文物局、针锋相对的北京媒体、文化界人士。不同立场的文物保护专家……短短二十天内,各种势力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纠缠不清。
直到7月27日,他们争论的焦点是:这个已经基本失去建筑价值的庭院是否应该倒塌并永远消失?
北京罕见的笔墨大战
7月初,新华社记者王军突然接到朋友电话称,北总布胡同正在拆除,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夫妇林徽因的故居也在其中。他花时间看了一下,大吃一惊:都被拆成这样了!
院子一角的墙上,仍可见拆迁告示:“北京富恒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已依法取得京建东拆迁须字[2007]516号《房屋拆迁许可证》” 2007年9月30日,宏通科研大楼工程将在北总布胡同、千兆家楼胡同、现小胡同等地开工建设。洪洞巷的房屋,将进行拆迁工作。”
该项目位于东城区建国门附近,是二环内极为稀缺的土地。北京市发改委网站显示,该项目计划房地产开工日期为2006年,建筑高度70米,共23层,定位为公寓及商业办公项目。
“这应该是所有中国人都无法接受的事实。” 7月11日、12日、16日,王军连续发表三篇文章,呼吁“保护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文章称“这座中国建筑史的摇篮将被夷为平地!”这些文章同时发表在《新京报》及其博客上。
相关部门迅速反应。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立即叫停了拆迁工作。各地媒体也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这座大院的命运。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也“一边倒”地支持保护故居。
7月21日,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北京晚报》突然发表针锋相对的文章,引用专家观点,带头挑起争议:以名人故居为噱头,对保护文化不会产生积极作用。古都。
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王宇伟在报告中表示,“林良故居曾经建过一座红砖楼,但显然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不能靠简单的口口相传来识别,应该受到文物法的保护。上厕所要步行200米。我们保护的是城市,而不仅仅是一两栋房子。”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级文物工作者”甚至在报道中表示,“林良故居只是一个噱头,利用名人来找借口的人也不少。”
争端迅速升级。 《新京报》7月24日发文反击,称四合院有法律保护。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王军还回忆起几年前他陪同一位外国艺术家参观这座故居时的情景:看到故居的庭院保存很差,这位艺术家在地上泪流满面。点。
这个感人的结局很快成为北京晚报反击的借口。当天下午,该报发表了《外国人的眼泪能否成为保护的依据?》 ”文章中有一个笑话:“即使是专业文保机构和资深文物工作者的判断,也敌不过外国人的几滴眼泪。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不专业。”文章署名“伟明”。
“处理文物的人竟然出来这样说话,着实让我震惊。”王军说道。
就某个公共问题进行如此正面交锋,在北京媒体中并不多见。
7月27日下午,记者致电王宇伟,他表示采访将“按照政府部门的程序进行”。随后,记者按照指示拨打了对外关系部。该工作人员表示,媒体的态度就是他们的态度,拒绝接受采访。
截至27日,在这场针锋相对的争论中,北京市文物局的表态让人感觉更像是一家拆迁公司。他们想要证明的是:放弃保护是正当的。
立场对立的两个文物局
“梁林故居”究竟有何魔力,引起如此轩然大波,触动各方敏感神经?
行走在东二环北总布胡同,拐进东侧一条小巷,直走10米左右。一座破旧的门楼出现在眼前,只剩下骨架。骨架下面是一堆被拆除的建筑垃圾。穿过它,一座古老的三层小楼突然矗立在院子中央。楼前的一棵石榴树枝繁叶茂,倒映着周围破败的景象。
北总布胡同24号,曾经见证了中国建筑研究史上的辉煌时期。 1930年,梁思成、林徽因租下此院,在此居住了近7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女士客厅”的文化沙龙在北京名声大噪。也正是在这个院落里,梁思成加入了中国建筑学会,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系统调查和研究。也正是从这里,他和林徽因发现了河北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山西五台佛光寺。
“如果没有他们这段时间的工作,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就会推迟20年。”王军说。
1988年,这座见证过辉煌的四合院遭遇了一场浩劫。开发商购买了24号院的土地,并在其中建造了一栋三层现代建筑。假山柳树全部拆除,东厢房被拆,倒房门被堵住。项目过程中,传统老院落的景象逐渐变得模糊。
“严格来说,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自此已不复存在。” 24号院所属大雅堡社区居委会主任李英感叹道。
梁思成的女儿梁在冰两年前与妻子一起去过24号院。但除了胡同之外,81岁的老人已经无法辨认周围的环境。 “我不认为那是我的故居,与我无关。”
她说,她的父亲梁思成没有任何房产,住在出租屋里。他从事建筑工作,但一生从未住过自己的房子。 “我父亲想要保存的是北京城,而不是他住的房子。”对于保护父亲故居的意见,她反应冷淡。
从建筑价值来看,24号院改造后的保存价值并不大。由于房屋年久失修,且名人故居概念界定模糊,北京市文物局表示,该院未列入故居保护名录。
这种态度在业内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梁思成的学生、清华大学教授楼清溪表示,故居能保留下来是一件好事,毕竟它记录了那段历史。 “但北京名人那么多,故居也很多,而且涉及到北京的建设,所以问题就比较复杂,很难说所有的故居都要保护。”
文物保护专家徐萍芳对北京市文物局的处境表示同情。 “这座故居并没有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局很难介入,因为没有法律可依。”
媒体报道:
新京报7月11日: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部分拆除
新京报7月12日:拆除梁思成故居遭到多数网友反对
新京报7月13日讯:梁思成故居尚存两处。
新京报7月14日: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将暂时“腾空不拆”
新华网7月27日电国家文物局表示梁思成故居应予以保护
北京晚报7月30日讯:北京市文物局明确要求保护梁思成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