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好读栏目作者团队扎根成都,放眼世界。
因此,我们不仅要全面了解全国乃至世界作家的新书,更要全面了解成都和四川的图书市场动向。
本期《大周末》特别关注成都几位知名作家的最新作品。
比如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的新书《蘑菇圈》。
事实上,在成都,除了像阿来这样一有新闻就受到关注的作家外,其实还有一大批默默创作、默默耕耘的作家。
最近一个月,一些知名作家卷土重来,也有一些作家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推出了自己的处女作。
在众多的各类书籍中,我挑选了几本周末刚刚发行的佳作。它们依然热气腾腾,小说散文的大杂烩,呈现在所有成都读者的面前。
成都商报记者 陈某
曾经的我轻狂又自命不凡
终于被现实“打回原形”
七色堇之年·《灯下尘埃》
九洲出版社
2015年8月
齐晋之年,被誉为80后作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在90后读者中也拥有一批粉丝。这个女孩是土生土长的成都女孩。 2002年,她的《床是青春的坟墓》入围新概念征文大赛;成名后,她于2006年写了第一部小说《大地之灯》,讲述了两个出生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的成长过程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寻常的。
她的作品并不多。粉丝评价她的文笔“细腻又孤独”,但她也疑似无端吐槽。她今年8月底出版的《灯下尘埃》一书,距离她上一次出版散文集已经过去五年了。与其他青年作家相比,步伐相对缓慢。在写这本书之前,齐今年和所有80后的普通年轻人一样,经历过毕业后找工作、打拼、失恋的日子,经历过迷茫,也一度被抑郁症折磨。
她把这些经历写进了书中。她不再用生僻字来展示自己的知识,也不再像十几岁的孩子那样“强迫自己操心写新字”。俗话说,就是“脚踏实地”。也有人表示,《灯下陈》的出版,可能会让齐瑾年失去一些“喜欢她过去的文风”的粉丝,因为他们再也读不懂浓郁的文艺腔调了。
在我看来,齐瑾年用这本更贴近现实的书,撕下了她身上“青春之痛”的矫揉造作的标签。
有读者读完书后这样说道:“我曾经鄙视齐晋模仿黄碧云和简宇的风格太明显了,但现在,她终于被现实牢牢拉回了原形,她的话写的不再是一样的。”
读者有自己的看法。对于作者本人来说,《灯下的尘埃》应该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就像一个尝过悲伤的诗人坐在火边轻声吟唱。这是一个凉爽的秋日。踏踏实实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享受你的生活
不过改一下标题可能会更好
宁远·《随心所欲》
九洲出版社
2015年5月
“爸爸:我昨天接到你老家打来的电话,从你说的第一句话我就知道你又喝酒了……在你五岁左右的夏天,你突然转行,开了一家啤酒厂。后来,我成为了酿酒师的女儿,你的出发点很简单,只是因为你喜欢喝酒,就像我小时候,我的理想就是开一家店或者当一名裁缝。”
这封信是本书的开头。父女俩的聊天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简单平实的语言,却又不失情感的丰富。
但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有点困惑。我以为是韩寒的《一》系列书之一,书名也一模一样。而且这个系列还有另外两本高度相似的书名:《Be With You Like》和《Be With You Like》……喜欢看大周末读书版的朋友,记得我们做过一期关于一堆嵌入“世界”的书名?
作为四川电视台知名主播、当年央视“金话筒奖”获得者,宁远已经成功转型。他经营着自己的服装品牌,并精心抚养两个女儿。他平时读书、写作、画画、做手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去任何地方都行……她说,“任何一种生活,你都能找到热爱它的理由。”
《与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是一本关于生活和教育的书。作为一个女人,宁媛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得像一首诗;作为一个母亲,她把抚养孩子视为一件有趣而有趣的事情。无论她面对怎样平凡的日常生活,她总能找到最细腻的一面。
看来这个成都女人做的事情很简单:坚持自己喜欢的一切。但在当今忙碌的时代,这已经是一种奢侈了。不过,无论你多么想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我建议你在以后的书中不要使用这样的标题。
松茸虫草羊肚菌
我们的物质欲望席卷了一切
阿莱《蘑菇圈》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年8月
至于阿来,就不用介绍了。最近,各大媒体推荐的一篇中篇小说是阿来的《蘑菇圈》。三颗虫草的故事,吸引了很多人对雪域高原的关注。多年来,围绕着这个小小的冬虫夏草,讲述了太多离奇的故事。阿来讲述了藏族小学生桑吉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拮据,追求内心纯洁的理想,逃课到冰雪融化的荒野去采冬虫夏草的故事。
多年来,阿来从未停止过写作。他在网上开设了一个专栏,撰写散文、非小说类作品和小说。虽然早已凭借《尘埃落定》成名,但阿来至今只完成了《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三部小说。
读者能感受到阿来也在发生着转变。去年,他的非虚构作品《战队》引起了一系列争议,评价褒贬不一。此次,最高奖获得者阿来将目光转向了过去相对悠久的历史,讲述了人世的荒诞变迁和变幻莫测。阿来告诉我,他从来不为了市场而写,也不为了迎合市场而写。他认真对待每一篇写作。他所保持的冷静、稳重的态度值得尊重。
阿来的新书《蘑菇圈》近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由《蘑菇圈》和《三只虫草》两篇中篇小说组成。出生在四川阿坝的阿来在书中写的故事都与当地的植物有着内在的联系,甚至直接给它们命名。小说之所以取名为“蘑菇圈”,是因为蘑菇是贯穿全文的核心元素,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结构功能。
可以说,阿来是文坛上少有的一位拥有丰富植物学知识的作家。生性喜爱植物的阿来曾专门写过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植物树木的乌托邦:成都物候笔记》。
阿来说,他写这本书的动机是现实生活中虫草、松茸等产品的过度消费,以及这种消费给产地生态环境和当地藏族同胞带来的负面影响。 “虫草被炒了一遍又一遍,到现在几乎已经失去了价值。至少已经有30年了,松茸也是如此。我一直在观察这个现象,不会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并开始观察它。”阿莱解释一下。
有人说,阿来一直从事这一领域的写作,可以成为这一文学领域的代言人。阿来表示,他不为任何人、任何地区说话,只为自己写作。他也不认为小说中的故事只能发生在雪域高原。只要是当今消费世界所需要的东西,这样的故事就会发生。
成都版《空谷兰花》
一位女作家的隐逸之旅
熊英·《当你来看这花》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5年8月
今年9月,又有一位成都女作家的处女作值得推荐。书名颇有诗意:《当你来看这花》。该书封面洁白淡雅,仅腰带略带色彩,描绘点点绿叶花卉。该图案由微博红人“老树花花”创作。书名出自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名言:“当你不看这朵花时,这朵花与你的心一起沉默。当你看这朵花时,这朵花的颜色暂时变得清晰起来。”
本书作者为熊英。关于她只有一些介绍,没有照片。她曾是一名资深媒体人,后从事文学创作。兼任《美文》杂志专栏作家,现供职于四川省作家协会。 。
作协主席阿来在推荐这本书时说:“这些作品之所以温暖、温柔,是因为它们对写作对象怀有深深的尊重、同情和理解,因而具有温文尔雅的风格。凭借这些特点,我不能不说这是一篇好文章。”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空谷兰花》的影子。
20世纪80年代,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游历中国,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文物的书籍和游记。其中,他亲自拜访了终南山等地的一些隐居隐士,并撰写了《空谷兰花》一书,论述了中国隐士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在现代人眼里,“隐士”似乎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词,很少有人相信这个世界上还存在隐士。换句话说,现在的“隐士”大多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隐士。传统意义上的隐士主要是指那些为了逃避乱世或者逃避做官而隐居山林的读书人。在中国隐士中,陶渊明似乎是第一位。说到修行的和尚,他们本身就是和尚。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远离喧嚣。
九华山、吴中山、峨眉山、横断山;中国的台北、花莲,马来西亚的关丹、槟城,作者都一一探访过……她在《羽毛中的人》一书中,有一个故事是她在九华山采访时发生在一个四川家庭的: 13岁的孩子跟随母亲来到这里,不肯离开,于是逃入佛教;次年,他的母亲跟随他出家为尼姑。
孩子的父亲也是一位作家,四川作家卢一平。现在,当他想念妻子和孩子时,他只能在电脑前看着儿子的照片。这个世界上的一对母子突然成为同一门派的修行者。他们的人生故事是什么?熊英就这样走访过很多传奇般的隐居生活。
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库斌读完熊英的文章后评论说:好的散文声音不应该很大,它的声音应该很小,因为读者需要安静下来思考自己的生活。熊英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说,熊英的散文是无声的,所以它们对读者说话。他还说,熊英的写作风格有时是故事式的,有时是纪实式的,有时是童话式的,有时是诗意的。好的散文应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