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率靖南军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踪。数百年来,他的下落一直扑朔迷离,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民间对于朱允炆的下落,众说纷坛。有说朱棣进城时自焚身亡,有说逃亡出家,也有说流亡海外。更离奇的是,他在流亡数十年后归来。正统年间回到宫中,被封为“老佛”。
历史记载也不清楚,甚至不一致。 《明史》首先说“皇帝和皇后的尸体投入火中”,意思是在火中发现了建文夫妇的尸体。又说“可说皇帝是从地道里逃出来的”,意思就是有人说他是从地道里逃出来的。 。 《明史》称朱棣“备礼安葬建文君,遣官祭祀,三日不朝”。既然是“备礼”安葬,作为建文帝,即使朱棣不想用皇帝的礼节安葬他,也必须以亲王的礼节来办,因为他好歹是朱元璋的孙子,所以才会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然而,没有人见过这座陵墓,所以《明实录》中的记载并不可靠。
由于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件事在他失踪后的几十年里备受社会关注,甚至有人想借此谋取财富。正统五年,广西一位90岁的高僧杨应祥冒充建文帝,被发现后被处决。
直到一百多年后,万历皇帝才向他的老师张居正询问建文帝的情况。张居正回答说:“国史无此事考”,直接否定了《明实录》中的记载。作为朝廷的最高官员,张居正可以接触到任何消息。他也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一定对这个王朝的重要历史谜团有过研究。他的结论表明,在明朝,建文帝事件的真相已经是一个谜。
不过,建文帝作为一代受人欢迎的皇帝,不会像崇祯那样背叛自己的亲人。他身边会有一群文武亲信,誓死保卫他。无论他是死还是逃,这些人都会追随他到底。他们要么亲自守护建文帝,要么留下来散布假消息,故意迷惑朱棣,然后伺机再次乘虚而入。所以,肯定有人知道建文帝的行踪,只是这些人当时不得不严格保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事人逐渐去世,这个秘密就不再那么重要了,有可能被他们的后人中的知情人泄露。一百多年后,嘉靖年间,出现了一本不知名作者写的书,名叫《建文帝遗迹》,还有作者署名“太岳山人”的《建文帝事迹遗存》。这两本书内容相同,应该是同一作者。
《建文帝遗骸》不仅详细描述了朱棣入南京后建文帝的逃亡过程和最终结局,还讲述了他即位前后和期间明朝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状况。靖难之战,这些记载与“《明史》与《明史》有诸多差异”。
据书中的叙述,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死后,明太祖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终日悲伤,无法自拔。朱允文当时还是一个掉牙的孩子,但他明智地劝告祖父:“生死有命,不要太受伤。希望陛下以天下为先。如果龙身不服从,我会惊慌失措。”意思是人有生有死。希望爷爷以世界为先,照顾好自己,不要太难过。朱元璋见这个孩子年纪轻轻就如此成熟,感到很惊讶,于是下功夫培养他。朱允文不负祖父的期望,变得越来越有见识。于是,他更加受到太祖的宠幸,被立为孙子,为他继承皇位做准备。然而身为强者的朱棣却不愿意接受这一点,并萌生了夺取嫡系的想法。
一天晚上,朱元璋做了一个梦。两条龙正在战斗。最终,黄龙赢了,白龙输了。第二天他上朝时,看到皇孙站在右角,朱棣站在前左。明代以左为尊。朱元璋见朱棣如此大胆,知道他有不同的野心,于是将他囚禁起来,不给他食物,希望把他饿死。幸好高皇后忍无可忍,偷偷给他送了食物。朱棣被囚禁了很长时间才被释放,被封为燕王。
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朱元璋担心秦、晋、燕、周等诸侯国太强大,将来朱允炆无法控制,于是他派遣高僧到各个诸侯国去教导这些诸侯诸王向善。并每年向他汇报这次思想教育的成果。分配给燕王的高僧是道衍。
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诸侯王皆赴京参加葬礼。然而,当朱棣来到长江边,准备渡江时,却被大军阻拦,并宣称太祖有旨意不让他渡江。燕王大怒,欲强渡江,被道衍劝回去。道衍道:“陛下纵然以孝渡江,却违背了治序,是不孝的。希望殿下发扬龙虎之威。日后,当风云大作时,相见,双翼高举,一鞭就能断江,今日何如此不屑?”可见,这个原本负责变法、监察的和尚,已经成为了朱棣夺取皇位的帮凶。
建文帝即位后,特别倚重翰林院编修王淑英、讲师方孝孺,因为他们“文采斐然,德行高尚”。他向方孝儒咨询了对朝中文武官员能力和行为的评价。
第二年,世界遭受洪水和干旱。建文帝非常担心。他颁布诏书,要求官员指出朝廷过去治理的得失。礼部尚书陈棣提出“清狱,怜悯流民”,反映出朱元璋时期不仅监狱严酷,而且对流民也十分残酷。他还指出了朱元璋用人的弊端,“太祖用人时,嫉妒人的名声,不求其实,因小善而快进,因小过而快退。” ”说明朱元璋只追求名誉,不务实。因小功而升迁,因小过失而被革职。这与朱元璋在人们心目中真实、务实、关心人民的印象有很大不同。然而,建文帝却“深为采纳”。对于爷爷的这个评价,他是完全肯定的。如果《建文帝遗骸》中的记载属实,那么真实的朱元璋与史书上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
《建文帝遗骸》还记载了一件有趣的事:“建文三年庚辰春三月,科举进士,王艮被授状元,封号。传禄将军相貌不如胡光,所以被封为广义“艮次彦”,意思是建文三年殿试中,王艮据试,原本定为状元。结果快要公布的时候,他却因为长得不如胡光而排名第二,而胡光成为了状元,虽然古今都看重相貌,但从这一点来看。事件中,古代对外表的重视程度显然比今天要高得多。
建文三年五月,胡克向陈继尚报告,批评江南寺院道观侵占百姓良田。他请求朝廷颁布规定,每个僧人或道士只能拥有五亩土地,其余的则分给百姓。建文帝同意了。
土地兼并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痼疾,也是改朝换代的动力。从陈季尚尚可以发现,明朝初期,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十分严重。
中国宋朝以后,由于统治者崇尚佛教,达官贵人纷纷效仿,向寺庙捐赠大量土地、黄金、丝绸。财力雄厚的僧人还凭借势力强人夺取了大片土地。寺庙变成了富有的庄园。历代许多著名达官显贵都曾到寺庙做客。比如清代的贤良寺几乎就是高官来京下榻的宾馆,李鸿章也曾多次下榻于此。陈继之表面上指责僧道人,实际上是想攻击他们背后的有权势的人。建文帝支持他的主张,得罪了这些官僚,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朱元璋以“除权谋、平吞吞并”的能力而闻名。史书称,在他的统治下,“权贵富户皆被消灭”。但从《建文帝遗骸》的记载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建文帝遗志》记载,建文四年,朝廷派遣重要官员到各诸侯国镇守、监察地方,对燕王的监视尤为严密。书中提到:“当时朝廷与燕国交好,但数年不来往”。这说明朱元璋死后,朱棣根本没有把建文帝当回事,甚至连声音都不一样了。他自然不会去北京朝圣,更不会派自己的儿子按照诸侯制度去侍奉。据《明史》记载:“夏四月……遣燕太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遂回北平”。表明朱棣的两个儿子在南京,被建文帝释放。但据《建文帝遗志》记载,朱棣根本不理会朝廷。他怎么可能让自己的两个儿子留在南京当人质呢?
建文帝听取了黄子成、齐泰的意见,派御史张昺到北平为左部使,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随时向朝廷报告。张昺到达北平后,了解了燕王准备谋反的情况。 “燕凡叛乱,无论大小,人人皆知。”他提醒朝廷赶紧出兵镇压,但建文帝却犹豫不决,“迟疑良久,未果断出击”。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起兵镇压荆南,张昺被杀。建文帝闻讯大惊,派曹国公李景隆率十万大军前去御敌。尚书陈棣、齐泰、太清黄子成上堂,指责李景隆奸诈不忠。他们不能把兵权交给他,否则他们会后悔的。御史连子宁强烈要求杀掉李景隆,建文帝不听。这个记载与史书上所说的黄子成推荐李景隆率军平叛完全不同。
《明史》记载,李景隆打开驻扎的南京金川门,投入燕军。 “乙丑,燕兵攻入金川门……李景隆叛,收燕兵,京师陷落。”成功后,朱棣也称他为“沉默者”,他暗中帮助燕军。他是朱棣的内部代理人,建文帝却把军队交给了这样一个人,真是不懂得认人。
建文五年正月二十二日,荆南军到达沙河。民政尚书毛大方、太常少卿卢元之奏请建文帝封天下诸侯秦王,遂下诏:
“我年轻,得了神器,这五年来,我忘恩负义,愚昧无知,最近又被北燕入侵,企图控制我的国家,结果我的家人都无法诸王皆为太祖之子,其中最有能力者,忠顺而剿灭叛乱者,必受皇帝宠幸,受尊崇。天下不但有利于皇帝,而且他们都有强兵,不能保卫皇帝,这岂是枉然?自然会死,牙齿会冷。人心还没有离开,否则不可能。别管封建将帅有多帅!”
然而,圣旨下达后,“无一人死亡”,也没有援军到来。很明显,建文帝此时已经被朱家外戚抛弃了。建文帝自幼读圣贤书。他缺乏实践经验,没有果断决策的能力。他任用方孝孺等品德高尚的正直之士。他们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不善于运筹帷幄。他们是一群有远见的学者,试图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治理国家。 ,这样的君臣,根本敌不过像朱棣这样死于血与火的虎狼。他们的失败是注定的。
四月初一,建文帝上书朱棣,表示愿意“封其强诸侯,请撤兵还国”。朱棣显得有些动摇,但旁边的道衍和尚却劝说朱棣不要受信,“劝信,大王便从之”。后来,御史曾凤绍、高纬等忠臣纷纷上书朱棣,强烈劝他停兵。不过,道衍表面上答应了,暗中继续行军。从这些记载来看,道衍和尚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巩固朱棣地位的作用。
五月,朱棣大军准备渡江,满朝大臣束手无策。建文帝命总督陈玄率水师抵抗,他却向朱棣提出了渡江之计。朱棣夺取皇位成功后,被封为平江伯。
六月壬戌日,荆南军至金川门,公泰跳城自杀。靖南军在金川门外等了三个多月,才有人出来打开城门。但《建文帝遗骸》并没有说进金川门的人是李景隆,而只说“按约开金川门迎接他的人”。然而,打开金川门的人差点被忠于建文帝的大理寺宰相邹进和监察御史魏璎杀死。勉等人被打死。 “大理寺宰相邹进、监察御史韦勉率领同僚十八人,于寺前将其打死。”他们还喊道:“快杀了我们,我们不想和你们这样不公正的人生活在一起!”可见建文帝直到最后一刻仍有一批矢志不渝的忠臣,可见其性格非常有魅力。
第二天一早,朱棣率军进入南京。 《建文帝遗骸》记载,这一天是九月的某日。随后,皇宫发生火灾,“太后及皇宫皆自焚,后宫多人死亡”。
朱元璋临终前,在柜子里藏了一份密旨,告诉朱允炆只有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才能打开,以确保安全。朱棣来到京城,朱允炆打开柜子,看到里面有一把刀和一份密旨。 “如果你不这样做,就用剑自杀吧。”意思是如果你想活命,就拿着证书逃出地道出家为和尚。如果不想活,就用剑自杀吧。于是建文帝就剪掉头发逃跑了。
朱棣入宫登基称帝后,第一个前来祝贺的大臣就是工部尚书儒儒。朱棣对他说:“今日我得罪了天地之祖,有什么办法呢?”汝君叩头答道:“殿下当孝顺天地,我怎能得罪他呢?”朱棣听后非常高兴,封他为忠叔。像朱棣这样强大的人,在夺取皇位后,就声称自己“得罪了天地之祖”。看得出来,他对荆南之战并没有信心,还是心存畏惧。如果不是道衍给他打气,他可能就坚持不到最后了。如果简文帝处理得当的话,应该能够把他逼回来。因此,据《建文帝遗记》记载,朱棣封靖南时,道衍是对靖南贡献最大的人。 “道衍功绩第一,文帝初召,复姓姚,赐号光孝,望拜太子少主朱国。”
姚广孝
姚广孝不想担任官职,但朱棣不同意,于是建议方孝孺写一道诏书,向世人解释发动靖难战争的原因,但方孝孺拒绝了,后来请教了大学士杨士奇写下圣旨。朱棣在圣旨中说,朱元璋本来想让他继承皇位,但认为他出身小门派,而且按照礼制,小门派不许干涉正统,所以谢绝了。然而,朱允炆继位后,“为人作乱,亲族屡遭剿灭,无罪无罪。又沉溺刑罚,怒气冲天,杀害无辜百姓,真是万民皆失”。天下人心久隔,天下皆闻怨。”于是他只好起兵安抚荆南。
朱棣还囚禁了建文帝的两个儿子,“终身监禁,其子孙不得为官”。他们不仅被终身监禁,而且他们的子孙也不被允许为官。
宣德元年早春,一位老和尚从江南来到京师。他给宣德皇帝写信说:“我当时避难后宫,不得不秘密出去,没有人知道。愿你到某寺出家,住几十年。就是这样。”我在朝的时候就隐居了,平生没有人听说过我,皇帝还有密旨在这里审阅,我也没有希望来这里,只想回去。 “老头子,我怎么会在异乡被淹死而不自知呢?”一个和尚。 “我已经离开几十年了,我的身体里还有朱元璋。”密旨可以证明,我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活的时间不多了,只想一死了之。我不想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被埋在异国他乡,让历史学家知道我不是自杀。
不过,当时涉事的人大多已经去世,宫中无人能辨认这位和尚的真伪。只有一个老太监还活着,就请他指认。见到老太监后,老和尚流着泪说:“那年七夕节,我送了你三个桃子,你吃了一个,把另外两个藏起来了。我问你为什么这样,你说你有一个桃子。”家里的老父亲,我想拿回去让他尝尝,为了报答你的孝心,我还给你了五个。”老太监听后立刻想起来,抱住和尚哭了,确认他就是建文帝。 。
听说建文帝回来了,吏部尚书简谊、幽都御史红缨都来探听前朝的秘密。老和尚说的很对,大家都相信建文帝确实还活着。
宣德皇帝命将建文帝养于宫中,宫中众人尊称他为“老佛”。但没过多久,“老佛”突然暴死,大家都怀疑他中毒了。宣德皇帝下令将他葬在郊外,举行国礼。不过,《建文帝遗骸》并没有说他的葬地,也没有说他的葬名是什么。
建文帝在京城时留下了一首感伤的诗:
落入江南数十个秋,霜雪已满头。宇宙间仇恨的归宿在哪里?无情的江汉水自流。长乐宫云散,昭阳宫雨声悲。新浦细草年年录,野老咽喉哭。
对于这首诗,《建文帝遗骨》的作者评价道:“我知他失去了天下,只饮恨万世。哇!真是悲哀啊!能读懂建文帝诗的人少之又少。”少帝不落泪。”他读这首诗时,感慨万千,这显然与普通读者不同,但他写这本书时却没有署名,似乎还是有些隐晦。难道说他和建文帝有什么特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