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1785—1850),字元甫、少木,晚号七存老,后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进士,授编修职,历任江西、云南乡试主考官,江南都御史,浙江、江苏、陕西行嘉湖布政使,湖北、湖南、河南、河南布政使。其他省份。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提拔则徐为东河总督,主管疏浚黄河、运河等工程。十二年,升任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他严禁鸦片吸食,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鸦片,统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发誓:“鸦片一日不复,臣一日不回来,誓将此事永远处理”。应商宜禄等人被林则徐的大义吓倒,被迫交出两万多箱鸦片。 ,在虎门海滩被当众毁坏。林则徐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抵抗外侮的民族英雄。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病逝。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追谥“文忠”,追赠皇太子兼太师。林则徐去世后,举国哀悼,并在福州建庙祭祀。
福州林则徐祠全称“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坊式大门和桅杆,气势磅礴。门口有一对石狮守卫,栩栩如生。进门为“礼堂”,中间有石砌长廊,两侧有8个青石雕刻的石人石兽。两侧的走廊里,陈列着20多块仪仗队和执事牌匾。在《故宫骑马》、《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江苏总督》、《陕西总督》等。有联曰:“焚毒冲天,正气显山河色;挥旗征战敌寇,正气征虏鬼魂心。”让人仰望群山,赞叹不已。
1982年“林文忠祠”改为“林则徐纪念馆”,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街的门墙上新匾写着“林则徐纪念馆”,左边匾额写着“中兴总枪”,右边匾额写着“左海伟人”。福州市人民教委将“林则徐纪念馆”作为青少年德育基地。这是福州人民、中国人民心目中一座巨大的丰碑。
林则徐禁烟运动评
1、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基本上符合当时道光皇帝推行的隔离隔离政策。
满清时期虽然也有“康干盛世”,但基本采取闭关锁国、与外界隔绝的政策。嘉庆、道光年间,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表现得更加充分。这是因为此时的中国明显比当时的发展中国家落后。为了不让民众更多地了解世界,嘉庆帝和道光帝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政策。虽然当时英国商人的“鸦片贸易”不仅对中国人民的素质造成了损害,而且还影响了满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道光皇帝禁烟的目的不仅仅是这些原因。主要原因是担心英国等西方国家利用“鸦片”敲开中国的闭门羹,直接影响清朝的统治地位。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完全是根据道光皇帝的命令,而绝不仅仅是林则徐的所谓“爱国心”。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没有道光皇帝的命令,任何满族大臣都不会这样做。有这样的勇气,退一步来说,如果说禁烟运动只是林则徐的“爱国心”引起的,那么这个“爱国心”就只能是道光皇帝的意志了。因此,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道光皇帝闭关锁国政策的作用。
2、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在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中国与英国以及美国、法国等国的贸易最为重要,尤其是中英贸易。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许多新技术、新产品。但对于这些新技术、新产品来说,在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中,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也会促进这个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导致了初期中英贸易的不平衡。当然,中国应该坚决反对英国用“鸦片贸易”来弥补这种不平衡,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连中英贸易也宣布中断。这其实是“倒脏水,连婴儿也被泼出去”的错误。
3、林则徐将“贸易摩擦”激化为“贸易战”。
由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连中英贸易也宣布中断。这样,中英关系就从“贸易争端”变成了“贸易战”。中国这个古老的强国,开始与当时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强国处于战争状态。本来,中英贸易可以通过相互竞争、相互谈判来解决。即使严禁“鸦片贸易”,两国人民也没有必要发动战争。然而,林则徐试图通过暴力驱逐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却适得其反。不仅没有解决贸易争端,反而引发了双方的战争。事实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私鸦片”非但没有杜绝,反而更加猖獗。
4、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助长了中国的民族排外情绪。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势。不同民族应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但把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置于别国之上,就是民族仇外心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种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自然拥有很多优势。 15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一步步明显落后于世界。 18世纪,当欧洲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型时,中国还处于“农业社会”中,但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眼中,中国仍然是一个“天国” 。国内什么都有,不需要依赖国外。本来,国内一些保守分子一直在寻求借钱。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促成了当时国内民族排外情绪的高涨。
五、“鸦片战争”的影响
林则徐:一个鲜为人知的爱国故事
故事一:
福州人都知道福州西湖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林则徐为万载楼写的“两岸明月当空,秋水静舟可行”的对联也吸引了众多游客。然而,有多少人知道,林则徐为西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故事二:
道光八年,也就是1828年,时任江陵使的林则徐因父亲去世,回到福州守丧。当得知西湖被侵占,影响福州农田灌溉时,他毅然站了起来。经时任闽浙总督孙尔准、福建总督韩克浚同意,林则徐撰写了《关于清理福州小西湖界址的通知》。
故事三:为了长远维护湖址,防止日后被他人侵占,林则徐在西湖边修建了1236英尺的石驳岸。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存的石驳岸虽然不再是林公当时修建的石岸,但在它们的保护下,西湖仍然保留着林公疏浚后的面积。林则徐疏浚西湖后,将李纲祠移至西湖边,并题联:“进退关国,豪气守湖山万古”。 ”。这副对联不仅反映了林则徐当时的心境,也反映了林则徐一生的仕途。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