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州林则徐纪念馆导游A区尊敬的客人: 大家好!欢迎您参观林则徐纪念馆。这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前身是林则徐祠、林文忠公祠。文忠是咸三给他的谥号。 1905年,也就是他去世55年后,他的弟子和村民为祭祀他而修建了这座寺庙。 1982年元旦修复,辟为林则徐纪念馆。 (手指左右两侧的执事牌)这条过道两侧是林则徐官职的20块执事牌,记载了他为官30多年来、遍及14个省份的重要职务和嘉奖。正门为仪门殿,是明清时期的第二正门。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御碑阁。楼阁呈方形,重檐九脊,体现了林则徐的正直人生。亭内有三块青石碑,排列成“品”字形,象征林则徐一生的沉重支柱。中间是圣旨碑,是咸丰帝得知林则徐病逝后,向林则徐家人表达哀悼之用。碑记三件事:一是任命林则徐为太子太保;二是任命林则徐为太子太保;三是任命林则徐为太子太保。二是为林则徐平反,恢复名誉,显示皇帝的英明。林则徐的过去不再追究;第三件事是照顾家人,安排儿子的官职(官领导会介绍侯廉世恩)。这份圣旨是由后来的武士徐福所写,他是大学的共同组织者,同时也是礼部尚书。左边有皇家铭文。碑文记载了皇帝对林则徐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林则徐一生报国爱民的功绩。不过,碑文也指出了林则徐的错误。 “广东与海洋,机遇尚未协调”可见皇帝认为林则徐的禁烟引发了鸦片战争,给林则徐留下了一条小尾巴。
右边是皇帝赐下的奏章。为了安抚家人,皇帝专门颁布了一道圣旨,这也肯定了林则徐的功绩。为礼部侍郎、内阁学士陈宝臣所著。他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这样一座三碑并立的御阁在全国是非常罕见的,保存完好非常珍贵。这就是“树德殿”,是祠堂的正殿。曾是祭祀、庆典的重要场所。中间坐着林则徐的雕像(眉头紧锁,一脸忧虑)。上面悬挂的“万寿无疆”和“功德柱”匾额,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皇帝听说广东首次战胜英国人时亲笔题写的。林则徐的。林则徐被比喻为国家栋梁,可见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现在我们来到了白桦堂,白桦堂分为南北花堂,中间有花墙隔开。庭院小巧精致,有假山、鱼池和各种花草树木。是福州典型的花厅园林建筑。 (指曲池塔)这里是当时林氏后人读书的地方。 (穿过八角门)2008年5月,我们纪念馆进行了扩建工程。原面积3500平方米,现扩建至8500平方米。在保留原有文物建筑的同时,主要目的是扩建展厅,更新展厅。全面展现林则徐精神。接下来我们参观了林则徐的生平。共设5个展区,详细展示了林则徐不平凡的一生。首先,我们来到第一个展区,这里对林则徐的一生进行了高度概括(指着“序言”)。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是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他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
他为官30余年,任职14省,统帅40万大军。 “生死利国,岂能因祸福而免?”是他一生光辉的写照。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林则徐的肖像。画像两侧挂着林则徐的名联:“在此哀悼,历史是非谁能定?”当时,林则徐与好友邓廷桢被流放伊犁。皇帝先给邓廷祯授了回国戒指。在北京,邓廷桢即将离开时,林则徐写下了这首诗,赠送给邓廷桢。这是其中一幅对联。林则徐坚信他和邓廷桢所开展的反烟反英事业是正义的,并将功过纳入历史的判断。所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两个白发老人在此荣辱与共、荣辱与共。相信历史会对这段反烟反英历史的是非曲直有自己公正的评价。 (秀气:喜与忧,福与祸。青石:历史,因为古代-2-的事情都是记录在竹筒上的。) 让我们沿着时间的线索,走进林则徐的一生。这个展厅主要介绍林则徐出仕前的励志岁月。 (指1884年法国报纸上的福州城一角的图片)林则徐的家乡是我们福州州。福州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历代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海边走鲁”之称的这里,孕育了包括蜚声世界的历史巨人林则徐在内的杰出人物。 (参考福州鼓山涌泉寺饮岩照片)这是福州著名景点鼓山。从古至今,不少名人、诗人在山上留下了摩崖题刻582段,堪称天然的“碑林”。
由此可见,福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台江码头图片)由于福州濒临台湾海峡,又是闽江入海的必经之地,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因此,福州自古以来商业十分繁荣,如今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林则徐的祖先原籍福建莆田,是九母林的一支。后来迁居福清,到了第五祖林雪涛这一代,于1785年8月30日迁居后官(今福州市)。指林家分堂的照片),进入一个贫困的下层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林宾日曾在《房产分析地段簿》中写道:“家无亲人。” “一尺地,半亩地”,父亲靠在私塾教书为生,母亲和姐妹则靠做纸花、做女工贴补家用。林宾日饱读诗书,希望能通过科举入仕,但多年来考场落榜。此后,他以教书为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抚养儿子上。这是林斌在日本画的喂鹤图(指喂鹤图),因为鹤是正直和高贵的象征,林斌日非常喜欢鹤,在家养鹤来陶冶情操。林则徐受父亲影响,后来画了两幅喂鹤图。他常常随身携带这三幅图,请名人吟诵。林则徐从小就非常聪明。他可以说是一个神童。 10岁时,他不再是一个死记硬背的书呆子。他开始写诗,写诗。他少年时写下“平地小楼无处起,案外灯火天知”的对联。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
意思是,虽然我现在生活在一个很卑微的地方,但我今天努力学习,学到了本领,将来一定会报效祖国。 12岁时,林则徐活泼可爱,五官清秀,被选为孔庙弟子(指孔庙照片)。 (参考文物《嫡妃传》,林则徐一生的刚正不阿,与他年轻时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林则徐撰写的《嫡妃传》一文中则徐纪念母亲,写的只是怀念母亲的辛苦和善良,在“家无立锥”的环境下,母亲花了很多年带领女儿制作纸花。 36岁时,他被任命为浙江省杭嘉湖路的职务,他曾派人去福州接父母,他的父亲已经年迈,不愿远行,她63岁的母亲来到了浙江。在那里,她可以尽情享受,安享晚年,但她“必须扔掉珍贵的食物和漂亮的衣服”(指文物中的关键句子,意思是她不肯奢侈浪费。林则徐还写道:当他看到母亲通宵工作时,他不忍心帮助她,但她的母亲却认真地教导他:“人若以为大事遥不可及,何以能行”。把小事当成孝顺?只有学习、炫耀,才不会让我失望。”“热情”。这种善良、克己的情感,以母爱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林则徐年轻时的气节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林则徐写的一副对联:“师友甘下,子孙不可辜负”。跪着读书,告诫子孙要读与身躯一样高的书,要博学多才。除了林则徐父亲和母亲的影响之外,另一个就是他父亲的好朋友林玉华先生。
林玉华,又名细吾,一生为人正直,不畏强权。他因揭露腐败和歪曲法律的行为而受到福建巡视员的迫害,并被送往新疆。林则徐出席悲惨告别仪式时,这是令人感动的一幕。这件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多年后林则徐派往新疆(指林玉华派往新疆作画)形成鲜明对比。林则徐14岁时,写下一篇文章,题为《以仁为友》。文章《宝藏》考中进士。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君臣共为己,自古无私国”的观点,突破了“君权天授,家庭就是世界”。这就是他忠于国家、以人为本、孝顺家人思想的雏形。通过进士考试,考入当时福建最高学府——鳌峰书院。这里是林则徐求学交友的重要场所(参考敖峰书院照片)。当时的书院院长郑光策(指郑光策图片)是进士,热心教育,不畏强人,思想活跃。林则徐在书院的七年里,深受郑光策“治世务实”思想的影响。他一生的许多实践活动和成就都与“治世”思想直接相关。在此期间,林则徐还广泛阅读儒、道、佛、法、医等著作。同时,他还向翰林院编修林春朴学习满文。在这里,他还结识了同学梁章举(如图)。梁章举是林则徐的同学,后来和林则徐一起禁烟。林则徐还通过父亲结识了著名学者陈寿奇。
陈寿其在国学、宋学方面颇有造诣。他崇尚经学,被誉为才子。他们互动密切,公正地讨论学术事务,也交换政治观点。这些人都对林则徐日后的政治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岁时,林则徐考取科举,与河南永城县令郑大谟的女儿郑淑清结婚。这是双重的幸福。 1806年,林则徐应厦门海防知县方永清之邀,任秘书。厦门是当时省内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商业城市。社会风气腐败,走私鸦片、烟草毒品严重猖獗。秘书一职让林则徐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到了一些对待地方行政和鸦片问题的态度。一次有益的实践和锻炼(参考19世纪厦门入口图)。这是时任福建巡抚张士诚(指张士诚画像)。他是一位熟悉封建社会各种规章制度的官员。他在阅读官方文件时发现了林则徐的才能,并邀请林则徐加入幕府担任幕僚。在这四年里,林则徐有机会熟悉了朝廷的规章制度。经过文书方面的训练,他增强了政治才能,为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林则徐27岁考取进士,开始了京官生活,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指《十五义》拓片)这是林则徐练书法时写的一篇关于做人标准的文章《十五义》。这不仅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身标准,也是教育子女的原则。林则徐在漫长的仕途生涯中,始终没有忘记“廉洁”和“廉政”(指人民可以自己拓片,不求任何东西)。
1831年,林则徐任江宁河总督。他在这里写下了明代陈慕白的诗:“物以稀为贵,心常满足,人来无求,自得其乐。”他以此为座右铭,树立无私无欲的高尚品格。 ,始终推动和激励自己。 (指欧阳询楷书碑刻)此幅是林则徐根据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楷书临摹的,送给侄子沈葆桢练习书法。 (参考《云座山房诗笔记》)这本《云座山房诗笔记》收录了林则徐一生的诗作。林则徐中进士后,在翰林院任编修。他的任务是编纂国家历史、记载皇帝言行、讲授经史、起草文书等;他是国家历史博物馆的联合编辑,他的任务是编纂国家历史;曾任江南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朝廷派去巡查地方官员的官员。林则徐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在北京期间,他加入了沂南诗社,这是一个由南方北京年轻官员组织的文学团体。在这里,他结识了黄爵子、龚自珍、魏源、陶澍等人。诗社除了聚会赋诗外,还经常讨论学术问题(指林则徐画沂南诗社活动)。 1820年,林则徐一生崇拜历史英雄。在杭州,他参观了位于西湖三台山下的于谦墓。于谦是明代抗击外敌入侵的名将,以刚直着称。后来,他被判“叛乱”罪。受到不公正的伤害。林则徐深知忠臣良将未必有好下场,但他决心效仿他们的奉献精神,宁可碎尸万段,也不可化为废墟。林则徐提出集资整修于谦墓,并带头捐出俸禄。
这些是1832年至1836年间林则徐衙馆旧址(指江苏总督府遗址图片)的照片。 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的五年间,不断修建水利工程。可以说,林则徐与水旱灾害斗争了五年。 (参考黄鹤楼图片)这是武汉的黄鹤楼。林则徐任湖广巡抚期间,大张旗鼓地提出六项禁烟政策,严禁鸦片,取得了显著成效。 (指官榜)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为官30多年的林则徐的官榜。林则徐于1820年开始担任地方官员,先任“江南监察御史”,后于1832年至2010年7月任江苏巡抚。这是林则徐为官时间最长的省份,长达14年。 1842年,林则徐被派往新疆,在新疆呆了整整三年。此后,朝廷重新任命他为陕甘总督、陕西总督,最后一任为云贵总督。 1849年,因病返回福州。 1850年赴广西途中,于11月22日病逝于广东潮州普宁县,享年66岁。林则徐一生两次担任钦差大臣,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指图)林则徐一生从政,治水功绩尤为突出。我们现在看到的图景是林则徐的江苏新水利图: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五年。他用自己杰出的才能和强烈的责任感,防灾、救灾、救灾、水利建设。 1832年,太湖流域的柳河、白茅河长年失修,造成灾害。林则徐上任后,想方设法解决困扰近10年的治水经费问题,不到3个月就全部解决了。
1835年7月,宿松地区下大雨。由于河水畅通,以前年年泛滥的河段如今安然无恙。在林则徐的领导下,江南各州县迅速掀起了水利建设热潮,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和抗灾能力。林则徐一生始终注重水利建设。从江南的海堤、黄河、运河,到长江流域等等,到处都留下了他治水的功绩。治水成为他一生的主要成就之一。现在可以看到的是林则徐管理的几处河流遗迹:六合门、靖江大堤、河南相府黄河、高家堰、淮河(参见各图)。